鲟鱼鳞片怎么处理视频,鲟鱼鳞片怎么处理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69 0
电鱼船摸黑“酷捕滥捞”,几秒钟让鱼虾蟹贝“断子绝孙”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执法人员和志愿者在电鱼船船舱里发现的大量渔获物。何东顺供图

10月以来,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水位变化明显。水位下降后,很多河湖变成了水湾港汊,鱼群在走向凹凸不平的水下日趋集中。

近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湖南、安徽等地调研了解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江河水情、水势自然变化,给了电鱼这个让“水族”面临“断子绝孙”之忧的非法水产作业以可乘之机。

在长江中下游一些湖泊、水网地带,电鱼开始重新抬头。受利益驱动,“神出鬼没”的不法分子和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志愿者打起了“水上游击战”。

一些受访专家和干部认为,电鱼对自然水域包括江豚等珍稀物种在内的水生生物具有极大杀伤力,少数侥幸存活的也会丧失生殖功能,对生态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基层建议,应从“线上、线下”全面发力,从完善立法、强化监督、统筹协调、社会动员等方面入手,严厉打击电鱼行为。

“电鱼”与“护鱼”缠斗

每天都在打“水上游击战”

11月27日凌晨,正在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非法捕捞的7艘电鱼船,被当地公安和渔政管理部门抓获,并被没收非法渔获物约1.75吨。

湖南省湘阴县公安局副局长徐建军介绍,执法部门此次出击抓获的非法电鱼团伙,流窜于岳阳市湘阴县与益阳市的交界水域。不法分子不仅有电鱼船只和成套设备,还有转移渔获物的卡车,组织严密、危害很大。

专家介绍,电鱼是一种“断子绝孙”的捕捞方式。在高压电流到达范围,大小鱼一般几秒钟内就都会被电死,部分大鱼即使能存活下来,其性腺发育受到损害,繁殖能力也会基本丧失。此外,高压电流还会导致涉及范围内的虾类、贝壳类、藻类、浮游生物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域生态平衡遭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均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电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 *** 进行捕捞。

湖南省岳阳县渔政局局长陈君辉说,眼下这种季节和水势,正是天然水域捕捞的好时节。但是,有利益诱惑就有违法犯罪,电鱼等非法捕捞也日渐猖獗,渔政执法、环保志愿者“护鱼”与不法分子电鱼的缠斗,几乎每天尤其每个夜晚都在发生。

今年10月23日晚,留守在江豚移动观测站巡湖的志愿者何大明、何东顺等人接到信息,称岳阳县牛头洲水域有电鱼船在非法捕鱼。与此同时,岳阳县渔政局城陵矶渔政站、长航公安也相继接到群众举报。随后,各路执法船迅速起航,全速赶往事发水域。

深夜,志愿者经过一番艰难搜索,终于发现了两条电鱼船正在电鱼。渔政执法船迅速靠上去,执法人员跳上电鱼船,缴获了电鱼网、卷扬机、逆变器、大功率发电机等电鱼工具、设备,还在船舱里发现很多被电死的鱼虾,其中绝大部分是鱼虾蟹苗。

电鱼现象在安徽池州等地也频频发生。据安徽省长江环保协会会长胡师斌介绍,今年11月19日下午,安庆协巡队在城东码头 *** ,向下游开展巡护。船行至安徽省池州市牛头山钢铁厂一期贵航码头附近水域时,发现有人使用背包式电捕鱼工具非法捕捞。

20日凌晨,巡护艇到达新洲乡洲头时,又发现两条抬网式电捕鱼船正肆无忌惮地捕捞。他们在现场发现了很多种被电死的鱼,大的重达数十斤。协巡员立即进行拍照取证,并向长航公安报案。

电商平台肆无忌惮销售电鱼设备

2017年下半年以来,湖南在全省掀起了一场围绕洞庭湖和湘江、沅江、资江、澧水的“生态保卫大会战”。通过充实人员和经费、精细划分管理责任、严格督促问责、保持查处高压态势等措施,对包括电鱼在内的一切破坏生态行为给予打击。

陈君辉介绍,今年岳阳县渔政局在所负责的长江城陵矶江段和洞庭湖水域,人赃并获查出的较大电鱼非法捕捞案件超过70件,一批不法分子受到行政拘留、刑事拘留和判刑等处罚,电鱼装备被没收或销毁。

一些基层环境保护工作者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电捕鱼现象确实少了一些。但是,由于不法分子神出鬼没,针对电鱼的执法存在取证难、监管难等问题,加之受到违法成本低等因素影响,现在电鱼这种犯罪行为依旧猖獗。

胡师斌说,使用电抬网捕鱼危害非常大。他们近日收缴的抬网长达80米,每次捕鱼的数量可达上万斤。使用电抬网的不法分子往往会在长江公路桥、铁路桥及港口、码头等重点水域活动,不仅让包括江豚等珍稀鱼类在内的水生动物面临灭顶之灾,就连过往人员、船舶的安全也受到威胁。

一位参与反电鱼的人士说:“现在很多电捕鱼不法分子有一定势力,关系网也很广。有些人甚至能从一些渠道提前获取信息,让反电鱼执法行动扑空。”

还有基层渔政干部反映,目前 *** 销售非法电捕鱼设备十分泛滥,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

根据相关人士指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打开了一家电商网站,发现里面有详细的电鱼机操作使用 *** ,该操作流程甚至细化到了在清水和浑水中的具体操作 *** 和电鱼机的使用注意事项。

而在一些网站甚至是影响很大的电商平台,还公开销售国产或进口锂电一体吸捕鱼机、双用一体电鱼竿、新型大型捕鱼器等,有的网上卖家还附带详细电捕鱼教程视频。

对此,有反电鱼执法者和志愿者直呼:在 *** 平台明目张胆地纵容电鱼非法犯罪工具交易,教唆非法捕捞“技术”,真是匪夷所思!

面对长江流域“酷捕滥捞”

“反电鱼”要形成高压态势

长江流域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在古人笔下,这个动植物基因“宝库”,曾有“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景象。

但相关研究却显示,长江水生动物生存现状已然不容乐观。不仅“水中大熊猫”白鳍豚已经功能性灭绝,就连曾是长江“三鲜”之一、一度产量不小的长江野生鲥鱼,如今也已经难觅踪迹。长江水系405种淡水鱼类,受威胁的有95种,其中极危24种、濒危40种、易危31种。

有研究指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生产活动加剧,虽然采取了大量保护措施,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扭转。随着一些地方“生物完整性指数”沉沦,部分物种,特别是水生哺乳动物、大型鱼类等标志物种面临灭顶之灾。

有基层环保人士说,长江流域水生动物最危险的“天敌”是人类。国人对食用野生水产品依然趋之若鹜,受此 *** ,长江流域“酷捕滥捞”猖獗。其中非法捕捞如电鱼、炸鱼、滚钩、迷魂阵等像层层鬼门关,水生生物像被过筛子一样,很难有生路。此外,“酷捕滥捞”特别是电鱼,连“小鱼毛虾”都不放过,很容易导致食物链范围缩小或出现短板,旗舰性物种如长江江豚、中华鲟等即使不被捕捞也会被活活饿死。

各界建议,针对流动性大、隐蔽性强、危害酷烈的电鱼等非法捕捞行为,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加大打击力度、形成高压态势:

改善执法装备,全面提升执法能力。陈君辉说,今年他们在牛头洲水域执法时,有电鱼者发现执法船赶来,立即驾船兵分两路逃窜。由于力量有限,执法船和志愿者小艇只好堵一艘、放一艘。岳阳县渔政局管理几十万亩天然水域,只有5条执法船,这些船只在速度、性能上与渔船相比并没有明显优势;执法船上没有雷达、红外高倍望远镜,完全靠执法人员经验、眼力、听力。

修改渔业法相关规定,提高违法成本。目前,渔业法对待电鱼处罚力度过于软弱。法律规定,单次执法如果没有查获足够数量非法渔获物(500公斤),即使在渔船上发现了 *** 电鱼设备,也不能查扣和处罚。即使达到执法标准,大多数案件也只能没收作案工具、行政拘留几天了事,最终能判刑的寥寥无几。违法成本很低,导致一些从事电鱼的不法分子对被“抓”满不在乎。

统一执法与监管标准,改变“网下严网上松”的现状。目前针对电鱼的执法,各地和网上网下监管力度不一。各层级行政区划“边界处”水域,成为不法分子的“乐土”。一地严格执法,但追踪电鱼船到水域边界,只能看着对方逃过边界望水兴叹。有基层干部说,长江水系连通但不同地方执法松紧程度不同,不仅会让不法分子有空子钻,还会加剧执法管理严格地区群众的不满。各界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全国一盘棋,统一实行严格监管与执法。此外,亟待改变“网下严网上松”的现状,对网上生产、销售电鱼设备的厂家、商家课以重罚,阻断网上非法电鱼设备交易和教唆行为。

齐抓共管,调动民间参与热情。眼下,东洞庭湖区有“江豚保护协会”“反电鱼联盟”等民间志愿组织参与打击电鱼,很多志愿者自费或募捐购置船艇、望远镜、救生衣等装备,在非法捕捞高峰季节自发巡湖,发现电鱼行为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有基层环保人士建议,对民间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应该给予鼓励,要通过工作协作、技术支持、正向引导、信息沟通,推进 *** 和民间在反电鱼领域互帮互助、互相补位,形成电鱼变“过街老鼠”被“人人喊打”的齐抓共管局面。(记者 苏晓洲 李琳海 周楠)

多大胆子?安徽男子捕杀中华鲟晒视频,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男子将野生中华鲟分解放冰箱

近日,有网友在视频软件上看到了安徽南陵的一男子居然发视频炫耀自己的捕鱼的收获,本来只是个无聊的记录生活的视频,但有人认出来,这个安徽男子晒出的鱼里面,居然有价值50万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民警立即协同渔政部门直接上这个男子家中核查,经过查实,发现中华鲟已被其分解放入冰箱。该男子现在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迷惑。这个男子分明知道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他居然敢发视频炫耀?这不是知法犯法吗?甚至有公然挑战法律的嫌疑,真的是又蠢又坏。

中华鲟

中华鲟体长从0.3米到5米都有,个体差异巨大,所以体重也从50-600千克不等,它是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类之一。不只体型大,它们也是现今历史最悠久的动物之一,根据化石记录,自恐龙时代以来,它们一直在我们的长江、钱塘、岷江和珠江等流域中遨游。

遨游了1.1亿年的它们,现在却来到了灭绝的边缘,除了长江的小部分区域,它们几乎已经消失在中国的流域中了。

几千年来,与许多鲟鱼的命运一样,它们遭受迫害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成年雌性的鱼卵,经过加工就是我们熟知的鱼子酱。至于它们的肉听说因为太干,并不受欢迎。

我国在1970 年代开始规范鲟鱼的捕捞,而当时整个繁殖种群已缩减至仅有不到10000 只。如果没有这项举措,现在估计已经没有中华鲟了。但遗憾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华鲟出现了更加严重的生存威胁。

中华鲟面临的威胁

中华鲟的主要威胁除了常规的污染、气候变化、过度捕捞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水坝的建设。

葛洲坝大坝于1988年建成,葛洲坝大坝规模并不太大,而鲟鱼都会在繁殖期返回产卵地产卵。尽管阻断了鲟鱼的洄游路线,但好歹中华鲟还可以葛洲坝下产卵。但三峡大坝就不一样了。

三峡大坝工程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线修建成功。它是世界上更大的水坝,三峡大坝的建设为了在中国南方带来充足的电力供应,也起到了控制洪水和改善水路条件的各种好处。但按事实说话,三峡大坝也严重扰乱了长江水文情势,危害了鲟鱼种群。

三峡大坝阻止了中华鲟向其历史产卵地的迁移,导致其产卵面积和产卵频率显著缩小。数据表明,27年来,鲟鱼总产卵量下降了97.5%,将中华鲟鱼推向了极度濒危状态。

同时三峡大坝也会改变了水温、泥沙水平和季节性流量波动,对中华鲟来说,就会造成严重干扰。运输数量的增加带来了严重的噪音污染 ,同时也增加了船舶螺旋桨对成年鲟的意外伤害,和意外被捕致死的情况发生。

中华鲟依然苟活着,但同为鲟形目的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白鲟却在2020年被宣布已经在2019年12月23日彻底灭绝了。

机会和措施

保护栖息地,保护产卵场以及社会宣传都是保护中华鲟的重要途径。但这些举措都是有上限的,而人工保种、人工繁育才是有机会保留族群的方式。

2009年中国已经实现了对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中华鲟研究所甚至还准备了单性繁殖技术的解决方案,为的是在极端情况下,比如中华鲟的性别完全“偏科”的时候,可以依靠人工诱导激活中华鲟卵子,产出后代。

但毕竟不是野生的,遗传多样性必然会受到影响,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地球。所以包括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机构,至今已经往长江里放流了700万尾的中华鲟,那效果如何呢?收效甚微。

那是因为经验的不足,比如放流未开口摄食的小鱼,在过于湍急的流域放生以及放流的中华鲟不熟悉野外环境,导致存活率一直极低。

好在随着中华鲟增殖放流和资源修复计划的改进,情况越来越好了。2019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2019年人工繁育了两批次,共获鱼卵41万颗,而且最后成功孵化出子二代幼鱼13.3万尾,是有史以来最多。

后记

白鳍豚已经灭绝了,白鲟也已经灭绝了。动物的保护不能拖延,一个生命的逝去不会跟人类打招呼。保护机构们跟时间赛跑,希望能够杜绝悲剧的重演。

而我们普通人能为保护动物做的更大贡献,就是多去关注它们。

2米长,50多公斤!宁波渔民意外捕获一条“野生中华鲟”

来源:宁波晚报生活号

“这是我见过更大的中华鲟,

足有两米长,一百多斤!”

近日,浙江宁波

余姚泗门镇万圣村渔民沈文焕

放生了一条

意外捕获的野生中华鲟

中华鲟

距今已有一亿四千万年历史

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

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宁波海洋世界“安家”的中华鲟 崔引/摄 图源:宁波日报资料图

沈文焕告诉记者

晚上出海捕鱼

翌日上午收网时

发现渔网格外沉重

里面竟然有一条巨大的中华鲟

沈文焕赶紧将其从渔网内捧出

检查是否受伤

在拍下视频和照片上报渔政管理人员后

之一时间将其放生

“这是我见过更大的中华鲟,

足有两米长!”

“体型这么大的中华鲟我从没见过。”

这并不是沈文焕

之一次意外捕获中华鲟

51岁的他

从事捕鱼行业已有三十余年

“意外捕获中华鲟,

我们都会之一时间上报,

如果有受伤就进行救助,

没有受伤就之一时间放生。”

今年他已意外捕获和放生了

20多条野生中华鲟

“野生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放生是每一位渔民应尽的义务。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

让越来越多人认识这种‘活化石’,

从而带动大家一起保护环境。”

沈文焕说。

网友纷纷点赞

来源 浙江新闻综合自宁波日报、美丽浙江、网友评论

男子将野生中华鲟分解放冰箱

来源:人民网

近日,安徽南陵,男子齐某宝捕获一条中华鲟,他发视频炫耀。民警协同渔政部门进行核查,得知中华鲟已被其分解放入冰箱。经鉴定,这条野生中华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价值50万元。齐某宝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视频加载中...

关于鲟鱼

我们还有更多要跟您分享的

明天见咯~

专家谈疑似长江鲟现身:实施禁渔人工放流后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近日,一男子在重庆疑似钓到已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9月27日,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何滔告诉南都记者,从视频画面来看,确为长江鲟,且有很大概率是人工放流的个体。

何滔表示,近年来,随着禁渔政策与长江鲟人工放流的实施,长江鲟个体在鱼类资源监测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也希望未来能在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监测到长江鲟的产卵行为。或者沿江而下,能看到一些自然生长的仔稚幼鱼小个体。作为科研工作者,非常期待未来有一天长江鲟能在野外自然繁殖并建立种群”。

长江鲟与中华鲟的区别

何滔表示,视频中所出现的应为长江鲟。

这一消息被大家关注到后,曾有人疑惑如何对长江鲟和中华鲟进行区分。何滔称,作为长江中的两种大型鱼类,长江鲟和名气更大的中华鲟在分类系统中都属于鲟形目鲟科鲟属,其中长江鲟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吃昆虫幼虫、底栖无脊椎动物等;中华鲟属于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中则主要以鱼类为食。

在体型上,长江鲟较小,成体约为1米,有“迷你版中华鲟”之称。而中华鲟的个体较大,可达3至4米。两者的鳃耙,即鱼鳃上起过滤作用的部位数量也不同,长江鲟有33至54个,中华鲟则有14至28个。除此之外,长江鲟的鳃耙为三角形,中华鲟则为柱状。

长江鲟。

在野外,长江鲟和中华鲟都会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产卵。但两者的生活习性有所不同。

中华鲟在上游产卵后,孵化出的仔鱼顺水漂流并索饵生长,直到东海口。此时,幼鱼长大,就会在近海口继续活动觅食,直到至少9年后雄性初次性成熟,或至少14年后雌性初次性成熟,沿着长江朔河而上,回到金沙江繁衍下一代。

长江鲟的仔鱼虽然也会顺水漂流,但幼鱼往往在长江中上游便已停下。比如在重庆,长江鲟的幼鱼便会在嘉陵江、乌江这些长江一级支流的河口附近生活,并寻找食物。

人工放流

何滔分析,本次疑似钓到的长江鲟,大概率是人工放流的个体:“因为长江鲟的人工繁殖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成功,但直到2007年才开始人工野外放流,而大规模的人工放流也就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情。在长江鲟放流之前,在野外已经很久没有找到过它的身影了,已被宣布‘野外灭绝’”。有数据显示,从2007至2022年,累计放流的人工养殖长江鲟共计86.58万尾。

不过,长江鲟的放流数量虽多,也曾遇到问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鲟鱼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07年到2018年,长江鲟遭到误捕的情况很多。

不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何滔说,他和同事们有时也会接到“钓鱼佬”们的咨询,说他们在长江里钓到了奇怪的鱼,希望何滔他们能够看看鱼的品种。

何滔也告诉南都记者,往往这时,他们会建议这些钓友一定要之一时间向当地渔政渔业管理部门报备,经专家鉴定后再分类处理。不然钓到了保护动物后私自处理,违反法律并因此遭到处罚,那就不好了。

禁渔后鱼类数量明显提升

鲟鱼鳞片怎么处理视频,鲟鱼鳞片怎么处理-第1张图片-

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10年禁渔全面启动。

禁渔后,何滔发现,他们能观测到的鱼类数量出现了明显提升。

他介绍,长江重庆段往上大约生活着181种鱼,有68种属于长江上游特有的鱼类,其中有十来种是珍稀鱼类,含有2种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即长江鲟和白鲟;还有14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包括胭脂鱼、圆口铜鱼、岩原鲤等。“在鱼类的资源监测中,我们现在能够观测到的鱼类比以前要多了很多”。

长江中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胭脂鱼。

何滔说,他们在长江江津段、嘉陵江合川至北碚段为鱼类布设了人工鱼巢。在今年的三、四月份鱼类繁殖期,人工鱼巢中可以观测到的常见经济鱼类,比如鲤、鲫等鱼类的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提升。“如果五六年前这里能观测到100尾,可能现在就能观测到1000尾”。 这样的数量提升,也让何滔他们心中“充满了丰收一般的喜悦”。

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近几年,何滔与同事在长江的鱼类资源监测中发现,长江鲟个体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让我十分惊喜,也希望未来能在繁殖季节,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监测到长江鲟的产卵行为。或者沿江而下,能看到一些自然生长的仔稚幼鱼小个体。作为科研工作者,非常期待未来有一天长江鲟能在野外自然繁殖并建立种群。”

采写:南都记者 杨天智

新华全媒+丨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果——专访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

新华社上海7月22日电 题:长江“十年禁渔”取得阶段性成果——专访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

新华社记者王辰阳

2022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监测到鱼类193种,比2020年增加25种;2022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实现自2006年有调查统计以来止跌回升的历史性转折;制定退捕渔民就业帮扶“暖心行动”工作实施方案,持续巩固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成果……当前,长江禁渔“三年强基础”进入收官阶段,鱼翔浅底、人护清流的生态图景徐徐展开。

日前,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长江“十年禁渔”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快看!又见江豚了!”在安徽的铜陵、安庆长江沿岸,总有市民面对江豚的出现兴奋不已,有“微笑天使”之称的长江江豚是长江流域独有的物种,曾一度濒于灭绝。

“长江禁渔已经初见成效,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经评估,长江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的生物完整性指数较禁渔前提升了两个等级。”马毅表示。

上海举行2023年度长江增殖放流活动。新华社记者方喆 摄

长江的区域代表物种资源恢复较好,比如长江上游2022年监测到特有鱼类14种,比2020年增加4种;部分物种分布区域明显扩大,长江刀鲚能够溯河洄游至历史最远水域洞庭湖,多年未见的鳤在长江中游及洞庭湖出现频率增加。

长江生物多样性修复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马毅表示,针对珍稀物种全生活史的薄弱环节,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区的栖息地保护,突破全人工繁育技术。对中华鲟开展产卵场江段自然繁殖试验,防止野外种群灭绝。实施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计划,加大增殖放流和监测力度,恢复长江鲟自然繁殖。

根据禁捕后资源恢复状况,有关部门将科学规范增殖放流活动,防止外来生物侵害。针对部分禁捕湖泊水库等相对封闭型水域内部分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情况,开展生态捕捞和大水面增殖渔业试点,坚持“一水一策”,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管理规范。

渔民安置有序到位

55岁的上海崇明人张红伟曾是长江渔民,当了十来年的船老大。崇明率先全域退捕后,张红伟拆解渔船上岸,凭借一技之长在崇明区农业农村委执法大队找到一份新工作。“捕鱼是为了生计,护鱼是为了子孙,现在感觉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截至2023年一季度,中央与地方累计落实禁捕退捕补偿补助资金272.31亿元,有力保障了禁捕退捕资金需求。马毅介绍,目前沿江约16万名有转产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实现应帮尽帮,符合参保条件的约22万名退捕渔民实现应保尽保。已有4.4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占退捕渔民总数的20%左右。

2023年3月,贵州思南的退捕渔民王朝生在给鱼投食。新华社记者郑明鸿 摄

各地充分发掘农业生产、企业吸纳等就业渠道,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护渔员”等公益岗位,确保退捕渔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

“禁渔效果怎么样,渔民生活好不好是关键衡量指标之一。我们认识到很多退捕渔民年龄偏大、劳动技能单一,对他们的总体保障水平还要进一步提高,要关心他们的就业、子女上学、重大病患情况,及时给予帮扶。”马毅说。

避免“破窗”效应巩固禁渔成果

马毅介绍,截至2022年底,长江流域15个有禁捕任务的省、直辖市共有农业综合执法(渔政执法)机构1079个,持证执法人员超过1万人。各地还组建了渔政协助巡护员队伍,巡护员已有2.5万人。一方面补充了监管力量不足,另一方面提供了公益性岗位成为退捕渔民转产安置的重要途径。

与此同时,落实禁渔工作的装备力量明显提升。截至2022年底,执法队伍的船艇、码头等装备能力达到禁捕前的2倍以上,1066架无人机、10256套视频监控设备等总体覆盖了长江、鄱阳湖、洞庭湖范围。未来会加快实现“亮江工程”总体覆盖禁捕重点水域。

马毅表示,遥控无人机、无人船偷捕、GPS定位下暗网等非法捕捞“新花样”繁多,有关部门会不断加大监管力度,尤其是要防止部分人以休闲垂钓为名、行生产性捕捞之实。

“长江‘十年禁渔’,范围这么广、时间这么长,不能产生‘破窗效应’。”马毅说,“下一步,我们会推动制定全面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的长效政策文件,健全禁捕退捕政策体系;研究制定跨部门跨地区禁渔执法协作长效机制,确保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3年专项整治行动向常态执法监管平稳过渡。”

标签: 鲟鱼 鳞片 处理 怎么 视频

上一篇鸡煲(美味鸡肉煲的做法分享)

下一篇鱼鳞怎么炸才脆,鱼鳞怎么炸才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