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观世界,大家好,这里是图观视界!渔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满载而归,时常出海捕鱼的人应该最能体会,或多或少都捕到过一两条大鱼。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几年前在黑龙江省的扬氏兄弟捕到的500斤大鳇鱼。图为扬氏兄弟捕获的大鳇鱼。(图片来自东方IC)
时间回溯到2010年9月5日,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乌云镇胜利村扬氏兄弟在黑龙江打鱼时,捕捉到一条500多斤的大鳇鱼,这条鳇鱼长约3米。(图片来自东方IC)
据了解,鳇鱼学名为达氏鳇,是鲟鱼的一种,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是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与恐龙在地球上共同生活,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图片来自东方IC)
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能活50年以上,现仅存于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江黑龙江之中,当时据村民介绍这条鳇鱼能卖到15万元左右。 (图片来自东方IC)
虽然现在野生鳇鱼被划归为了保护动物,并禁止了所有猎杀贩卖的行为。但人类吃鳇鱼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甚至不少地区都有吃鳇鱼宴的习惯。如果是你会买这条鱼吃吗?(图片资料由今日头条提供,更多故事内容敬请关注图观视界!)(图片来自东方IC)
渔民网上千斤重达氏鳇,国家以22万元收购,这鱼为什么这么值钱2020年,中国长江特有珍稀物种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而在长江白鲟灭绝之后,中国更大淡水鱼类的称号就落在了白鲟的远亲,黑龙江水族之王——达氏鳇身上,然而,曾经遍布黑龙江的达氏鳇,如今在野外也很难见到了。
达氏鳇是什么
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达氏鳇头部尖尖看上去就像长了个长鼻子,颜色为黄褐色,身上光滑没有鳞片,在背脊和两侧有5列菱形的骨板(硬鳞)。它们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作为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达氏鳇曾是恐龙的“同期生”,是如今世界上最古老最珍奇的鱼种。
达氏鳇长可达5.6米,重可达1000千克。达氏鳇为淡水鱼类,并且是淡水鱼类中体形更大的一种,它们喜欢生活在冷水底层,主要栖息在大江水流稍缓、砂砾底质的地方,常年独居。属于定居性的鱼类,不做长距离的洄游,冬季会留在江水的深处过冬。
达氏鳇主要可分为3个种群:一是黑龙江河口种群,二是黑龙江河道种群,三是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种群。河口种群有淡水和半咸水两种生态型。
达氏鳇是一种大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它们的鳃盖膜左右相连(鲟属不相连),便于其口部伸长扩张,吞食大型猎物。在幼鱼时期食物主要为底栖无脊椎动物及小鱼、虾、昆虫,1龄后主要以鱼为食,猎物包括矫健的大马哈鱼和同样作为凶猛掠食者的狗鱼,
达氏鳇性成熟晚,雌鱼初始成熟年龄为16-20年,雄体为12年以上,虽然生殖周期长,但达氏鳇的产卵量大,达氏鳇的怀卵量为25-400万粒,将这些鱼卵一字排开,可长达130多公里。受精卵在水温15-18℃经过130小时孵化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带有较大的卵黄囊,在水中作垂直游动。
达氏鳇寿命也很悠久,可活到50岁,500公斤的鳇鱼已有60岁以上的高龄,这在鱼类生活史上是罕见的。
因为繁殖能力强,寿命悠久且没有天敌,达氏鳇曾遍及黑龙江,因为肉味鲜美无刺,其体内软骨更是洁白脆爽,曾受各朝代皇室喜欢,清代更是专门设立了“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的部门,由专门官员负责,每年四季和各时节都会如期如量要求进贡,达氏鳇的“鳇”字就是康熙专门所赐。
受限于当时的捕捞技术,再加上达氏鳇繁殖能力强,尽管有捕捞鳇鱼进贡的例制,但捕捞强度还不足以威胁到达氏鳇的种群延续。
野生达氏鳇濒临灭绝
然而到了近代,达氏鳇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市场欢迎。
除此之外,鱼子酱开始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把目光从鱼肉转移到了鱼籽上,达氏鳇怎么样也没有想到,它们强大的繁殖能力最终害了它们。因为单次产卵量大,再加上鱼籽肥美,达氏鳇成为 *** 名贵美食鱼子酱的优质食材,鱼卵出口价格每斤高达300美元,被誉为“黑色黄金”。
出色的经济价值,让达氏鳇成为了渔民的目标,每年春季是鳇鱼的繁殖季,也是人们的捕捞季,加上捕捞技术的提高,导致大量满怀子嗣的大肚母鳇被捕捞上岸后剖腹取卵,用以生产鱼子酱,这一毫无节制的杀鱼取卵行为直接影响到了鳇鱼的种群延续。
除此之外,达氏鳇性成熟晚,过度的捕捞让种群难以持续发展,所以在经历了几年丰产的“繁荣”后,达氏鳇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并在多个产地销声匿迹,再加上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原因。达氏鳇的自然分布水域变得相当狭窄,中国达氏鳇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近绝迹,目前,达氏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0年 ver 3.1——极危(CR)。
因为濒临灭绝,黑龙江当地很多有关“天价鱼”的报道,基本上都是来自达氏鳇的。
2014年8月在松花江与黑龙江交汇深水区域,4位富锦市渔民在进行捕鱼作业时,意外捕到一条长约2.5米重为537斤重的达氏鳇,一位善心人士以6万余元的价格收购,然后放生。
2015年5月渔民李敏和两个伙计在捕捞过程中,捕获一条长约2米重为700斤的达氏鳇。卖出了9.5万元的价格。2018年,黑龙江渔民捕1028斤达氏鳇,被国家以22万元的高价收购。
工作人员对这条千斤达氏鳇转运到活鱼车间进行救治。
之后工作人员会对达氏鳇进行人工孵化繁育,待鱼苗养殖成20多厘米后将它们放归黑龙江。
人工繁殖拯救达氏鳇
为了保护已濒临灭绝的达氏鳇自然资源,同时更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达氏鳇日益增长的需要,黑龙江特产鱼类研究所于1997年开始进行达氏鳇人工繁殖试验研究,并于1999年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共孵化达氏鳇鱼苗49万尾,目前达氏鳇的人工繁殖技术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
人工繁殖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达氏鳇的未来仍是一片渺茫。究竟它是会随着远亲白鲟的脚步逐渐走向消亡;还是会像近亲中华鲟那样靠着人工增殖放流吊着一口气,亦或是走出自己的一条路迎来转机,这一切都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将达氏鳇与史氏鲟进行杂交繁殖,虽然具有优异的商业价值,然而这样的行为导致了杂交鲟逃逸基因污染问题。造成了野生达氏鳇基因污染,这对于野生达氏鳇种群的恢复更是造成了负面影响。
史氏鲟
如何才能让达氏鳇重新遍布黑龙江,这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淡水鱼王、水中大熊猫!长江南京段发现极危达氏鳇,禁捕见成效了长江是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并且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所以在亚洲地区也是排名之一的长河,该河流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较多河流之一,按照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水生高等植物就有高达1000余种,同时还含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等等,所以种群非常庞大。
而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不少的生物种群在黄河之中也出现了大规模减少,所以导致长江生态系统出现了“崩溃”状态。而在2020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可以说就是禁捕计划)引发大家的关注,主要就是通过十年禁捕,来恢复生物种群的扩大。而在今年4月,我国又报道出了一个喜讯,那就是发现了罕见的“达氏鳇”生物,所以禁捕见成效了。
长江发现极危达氏鳇
这次公告主要是针对江苏地区的一个观察,根据报告指出,在2020年发布禁捕公告之后,江苏省在7月就开始实施了禁渔计划(禁捕计划),同时对长江流域的保护就开始了,而在2020年底的时候,江苏进行了长江流域“江苏段”的观察发现,虽然禁渔计划实施的时间很短,但是明显生物已经出现了增长的情况,在2020年年底,总计就发现了81种鱼类出现,比2018年增加了11种。
所以这说明了确实禁渔计划具有明显的效果,同时在进行江豚活动范围的监测之中,研究人员们还发现了活动范围的扩大,包括南京、扬州、泰州、镇江段都有它们的足迹,所以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活动范围自然就扩大了,而此时,我国长江南京段也出现了“达氏鳇”,可以说令不少研究者感到高兴,因为稀缺性生物明显在增加。
达氏鳇是什么物种?
达氏鳇是鲟科、鳇属软骨鱼类,在不同的地区,还有鳇鱼、黑龙江鳇、鲟鳇鱼的较大,大部分达氏鳇体长可达5.6米,重可达1000千克,所以属于巨型鱼类,该生物在全球范围都分布非常的小,主要是有三个种群,长江可以说并不多,主要是黑龙江河口种群、黑龙江河道种群,鄂霍次克海与日本海沿岸淡水水域种群,所以我国是达氏鳇的主要生存区域,但是曾经由于没有保护,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等。
导致了达氏鳇在我国几乎大规模的消失,所以最终全部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干流,其他地方均已近绝迹。那么长江肯定也是如此了,所以该物种在长江发现,真的也是奇迹了。该生物在2010年的时候,就已经被IUCN定为“极危”生物,我国是定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所以这也说明了达氏鳇整体种群面临的危机还是很大。
达氏鳇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物种,按照科学分析来看,是从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并且还与恐龙具有共同生活时期,起源于一亿三千万年前,不过在上亿年的演变过程之中,达氏鳇的外形几乎没有改变,所以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这也是为何科学家称之它为“水中大熊猫”的原因,达氏鳇性情凶猛,属于大型肉食性鱼类,并且也是淡水鱼之中更大的一种鱼类,所以也有“淡水鱼王”之称,该生物能活50年以上,这就是它的基本情况。
总结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从监测的情况来看,确实已见成效了,并且用生物的种群的数量报告,也完全可以证明生态系统在恢复之中。不过,虽然种群在逐步恢复之中,但是相对于世界其他的河流来说,种群依然是比较少,例如:尼罗河流域共有800多种鱼类,亚马逊河更是拥有2500种鱼类。所以相对来说,我国长江流域的生物种群还不是更大的。
同时,在我们曾经捕鱼的期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生物种群几乎完全消失了,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到一次。所以要想这一部分生物种群恢复,并且大规模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间可能稍微更久一点。当然如今正在保护之中,只要条件允许的话,生物种群恢复也不是什么难事情,就怕在禁渔期间,依然存在一些“漏网之鱼”,不断地对长江生物种群进行破坏。
所以这个完全要靠大家自觉了,禁渔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完全,时时刻刻地看到,大家可以互相监督才行,如今我们能够再次在长江看到极危生物达氏鳇,这说明它的活动在增加,种群扩大概率也就提升了。
60岁的达氏鳇鱼现身黑龙江!“身高”2米9,观察后将放归自然10 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正常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被称为 " 水中熊猫 " 珍贵鱼种——大鳇鱼。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近年来,我省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许多与大鳇鱼一样的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回归。
经现场勘验,这条鱼为达氏鳇,雌性,体长 2.9 米,体重约 300 斤,推算已经生长 60 年以上。达氏鳇的背鳍有划伤,腮部出血,尾部还有陈旧伤。经精心救治,这条达氏鳇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达到放归自然的标准,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鱼类保护人员决定继续观察几天后再放归自然。目前,每天有专人 24 小时看护它,并按时换水、测水温,做好记录。
达氏鳇
素有 " 水中活化石 "" 水中熊猫 " 之称,是黑龙江流域的珍贵鱼种,也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与中华鲟是同一类群,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也是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资料片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2015 年 5 月 23 日,有渔民在黑龙江抚远小河子段,捕获一条 50 多岁、重达 700 斤的雌性野生鳇鱼;
2017 年 5 月 10 日,抚远市渔民在中俄界江捕获一条重达 450 斤的雌性鲟鳇鱼;
2018 年 5 月 17 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个 300 斤重的鳇鱼;
2019 年 11 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李木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500斤鳇鱼现身黑龙江,被称为“水下大熊猫”,为何这么珍稀?说起“水中大熊猫”,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概率是长江里的白鱀豚。但事实上,在我国东北的黑龙江,同样也生活着一种“水中大熊猫”,它就是大名鼎鼎的达氏鳇。
黑龙江是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界河,江中鱼类资源丰富,以大马哈鱼、乌苏里拟鲿、大银鱼等冷水种为代表。据统计,黑龙江的鱼类多达105种,“三花、五罗、十八子”是其中广为流传的经济鱼种,但最名贵的还是要数达氏鳇。
黑龙江发现500斤野生达氏鳇
黑龙江是我国的“达氏鳇之乡”,也是拯救该物种的最后“阵地”。1980年以来,达氏鳇的自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目前的种群几乎只栖息在黑龙江的干流。
近年来,野生的巨型达氏鳇不断被渔民发现,体重多在300~500斤之间,大的甚至超过了1000斤。就在5月13日,黑龙江同江段新发滩地的渔民又误捕了一条巨型鳇鱼,体长约2.8米,重量达到了500多斤,这一规格非常罕见。
这条达氏鳇体型呈圆筒状,躯干肥胖,吻部呈三角形,是名副其实的“江中巨物”。根据达氏鳇的生长规律来看,幼鱼需5~6年仅能长到10斤,12~13年才能长到80斤左右。而要达到500斤的级别,鱼龄至少在30龄左右。所以,这条达氏鳇确实很珍稀。
要强调的是,野生的达氏鳇属于国家保护动物,还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认定的“极度濒危”物种。当地渔民对鳇鱼的珍稀程度也是了然于心,所以在发现误捕后,立马就上报给了当地的渔政部门。
经过检查,这条野生鳇鱼的体表并没有受伤的痕迹,体征健康,活力较好,最终被重新放回了江中。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这条鳇鱼如此珍贵,那渔民为何不直接把鳇鱼放生呢?为何还要将其暂留一段时间,等渔政人员赶来后才放生呢?
事实上,渔民的做法并非多此一举,背后有两个重要原因。
之一,方便确认达氏鲟的健康状况,提高救护的成功率。我们知道,达氏鳇体表光滑,皮肤柔软,体侧缺少坚硬的鳞片保护,很容易因渔网刮擦而产生伤口,极易引发感染。对于受伤严重的鳇鱼,还需要立即启动紧急救护,将其转移到人工饲养池内消毒护理,经过营养强化后再放流到野外,这样做是为了提高放生的成活率。
第二,有利于了解野生种群的分布状况。成年的野生达氏鳇数量稀少,500斤以上的就更加罕见了。通过记录发现的地点、鳇鱼的规格,有助于丰富调查资料,还可为今后的栖息地保护、放流方案的优化指明方向。
因此,当误捕事件发生后,渔民首先要做的就是通知当地渔政站,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以免盲目放生导致死亡率升高。
达氏鳇的危机
达氏鳇不仅是黑龙江的名贵经济鱼类,还是特有的土著鱼类,更是江中独一无二的“鱼王”。
据资料记载,达氏鳇的寿命可达50龄以上,更大体长达5.6米,体重超过2000斤,比“长江鱼王”中华鲟还要重(更大可达1200斤)。在过去,达氏鳇曾是渔民眼中的“软黄金”,其皮、骨、肉、肝均可食用,尤其是达氏鳇的鱼卵,更是被誉为“黑色珍珠”,价值不菲。
在2018年,黑龙江抚远县的3位渔民误捕了一条野生达氏鳇,体重达到了1028斤,体长3.59米,这是当地40年来首次捕到的“千金鳇鱼”。当地水产局惊闻此消息,最终果断以22万元的高价收购,这条罕见的巨型鳇鱼才得以幸存。
早在上个世纪,黑龙江渔民就已经把达氏鳇渔业推向了 *** ,很多渔民视其为“致富途径”。据资料记载,黑龙江的鲟鳇鱼产量在1987年达到巅峰,当年渔获量累计为452吨,此后便开始一路走低。2005年前后,全国达氏鳇的天然产量降至10吨以下,种群衰退十分严重。
达氏鳇陷入危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其中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首先,达氏鳇繁殖周期长,资源再生速度慢。研究表明,一条雄鱼至少要12年才能发育成熟,雌鱼则需要16~17年,而一般的中小型鱼类只需要3~4年即可发育成熟。
另一方面,黑龙江的年均气温仅3℃左右,11月江面就开始封冻,次年4~5月才解冻,冰封期长达5~6个月,较低的水温也抑制了达氏鳇的生长、发育速度。因此,达氏鳇繁殖的时间成本很高,繁殖群体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其次,达氏鳇对产卵地、栖息地较为挑剔。根据石镇广等学者报道,达氏鳇的繁殖力为25万~400万粒,平均在100万粒左右,怀卵量并不算低。但其产出的卵子属于沉性、粘性卵,需要附着在石块上才能孵化,因此亲鱼对河底环境要求很高。
在每年5~7月(繁殖期),达氏鳇亲鱼会表现出一定的洄游特性,向干流中水流湍急的深水区迁徙,只有河床遍布卵石、河砂的地段才可能被选作产卵场。但受非法采砂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河底的砂石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利于繁殖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受精卵的孵化。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致危因素,就是捕捞力度的增强。从80年代开始,沿江渔船马力不断升级,每公里的渔船达到2~5艘,形成了紧密相连的“鳇鱼捕捞线”。短短20年内,达氏鳇的数量开始明显下降,分布区由“干支流”缩小到了“干流”。
过度捕捞的有力“证据”就是巨型鳇鱼的减少。据统计,2001年时,全江捕捞的400斤以上的达氏鳇有7条,2003年减少到5条,2004年减少到3条。这些巨型达氏鳇恰恰是渔民的重点捕捞对象,其结果就是导致繁殖群体快速减少。同时,自然的繁殖速度又难以弥补捕捞的“损失”,长此以往,就导致了江中大型鳇鱼的匮乏。
我国已保护25年,中俄护渔是关键?
为了保护濒危的达氏鳇,同时为将来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我国的老一辈鱼类专家肩负重任,于90年代接手了“达氏鲟人工繁殖”的科技攻关任务。
1997年,黑龙江特产鱼类研究所展开繁育研究,经过2年艰苦攻关,初步掌握了亲鱼的繁殖特性。在1999年,我国专家成功繁殖出之一批达氏鳇人工鱼苗,共孵化出49万尾幼鱼,这标志着达氏鳇的保护进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从更大的背景来看,达氏鳇的人工繁育也折射出了我国渔业结构的巨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国内陆渔业陷入尴尬局面,就连资源家底最雄厚的长江渔业,也在90年代开始显露端倪:干流渔获量减少至10万吨左右,比50年代减少了8成,渔业资源已达到“入不敷出”的境地。
达氏鳇所经历的命运转折,其实就是当时内陆渔业的缩影。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衰退,我国开始主动转变方式,由传统捕捞转向人工养殖,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达氏鳇的人工繁殖技术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也是顺应了“时代潮流”。
经过25年的反复优化,我国的鳇鱼繁殖产能不断提高,增殖放流已成为恢复野生资源的主要手段。
2020年8月,黑龙江爱辉区放流了32万尾达氏鳇幼鱼,体长10公分左右,规模创下了当地放流之最。
2021年7月,我国边境城市黑河市也在爱辉江段举行了放流活动,29万尾鲟鳇鱼幼苗被放归到中俄界河内。
放流只是之一步,接下来的工作更为重要:评估放流效果,改善放流方案。以黑河市的放流活动为例,放流的鳇鱼中有10%左右进行了荧光标记,之后再通过野外的抽样检测,就能判断放流的实际效果。结果显示,放流也确实发挥了效果,在采捕的鳇鱼中的确发现了不少被标记的个体。只要能继续坚持,资源恢复也是迟早的问题。
最后要说明的是,黑龙江毕竟是中俄的界河,要切实保护这一资源,就离不开中俄两国的协同努力。根据中俄在1994年签订的《中俄两江议定书》,两国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已展开了长期合作,包括达氏鳇、大马哈鱼等土著鱼的放流。
随着两国的共同努力,黑龙江的渔业资源终将得到恢复,这也是当代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
60岁的达氏鳇鱼现身黑龙江!“身高”2米9,观察后将放归自然10 日,黑河市爱辉区幸福乡长发村渔民在黑龙江正常作业时,意外捕获一条被称为 " 水中熊猫 " 珍贵鱼种——大鳇鱼。记者从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近年来,我省流域水质明显提升,许多与大鳇鱼一样的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回归。
经现场勘验,这条鱼为达氏鳇,雌性,体长 2.9 米,体重约 300 斤,推算已经生长 60 年以上。达氏鳇的背鳍有划伤,腮部出血,尾部还有陈旧伤。经精心救治,这条达氏鳇已经可以自由活动,达到放归自然的标准,但为确保万无一失,鱼类保护人员决定继续观察几天后再放归自然。目前,每天有专人 24 小时看护它,并按时换水、测水温,做好记录。
达氏鳇
素有 " 水中活化石 "" 水中熊猫 " 之称,是黑龙江流域的珍贵鱼种,也是淡水鱼类中体型更大的一种。它与中华鲟是同一类群,对水质和环境的要求较高,也是水生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
资料片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2015 年 5 月 23 日,有渔民在黑龙江抚远小河子段,捕获一条 50 多岁、重达 700 斤的雌性野生鳇鱼;
2017 年 5 月 10 日,抚远市渔民在中俄界江捕获一条重达 450 斤的雌性鲟鳇鱼;
2018 年 5 月 17 日,黑龙江省抚远市小河子村渔民捕捞一个 300 斤重的鳇鱼;
2019 年 11 月,虎林市渔民在乌苏里江捕获一条施氏鲟。曾处于濒危状态的乌苏里白鲑、大马哈鱼等在松花江流域也逐渐增多。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 李木双
近年来,鱼类 " 指示特种 " 频繁在我省出现。
这印证黑龙江省水生生态系统完善,是水质好转的更好佐证。
2019 年,我省在松花江流域开展两期水生生物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显示,区域内水生生物种群多样性程度较高、均匀度较好,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今年 1-5 月,松花江干流、绥芬河干流水质为良好,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干流水质为优。与去年同期相比,松花江水系、黑龙江水系、乌苏里江水系Ⅰ ~ Ⅲ类水质比例、达标比例均有上升。
记者 李木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