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不过立秋之后天气依然很热,还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要注意防暑。此外,民间有应时序、送暑气、迎秋气的民俗活动,如立秋这天要啃秋瓜、“晒秋”。当然还要“贴秋膘”,人们在立秋这天可以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各种美食,以增加营养,“以肉贴膘”。网友:夏天的肥还没减完,又要开始贴秋膘了。
来源: 央视网
这就,立秋啦“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
盛夏的余热还未散尽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已款款而来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这一天,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节点
也掀开了秋天诗意的序幕
立秋寓意着丰收季的开始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区的村庄
村民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
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作物
久而久之演变成
名为“晒秋”的传统农俗现象
(资料图)在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篁岭村拍摄的“晒秋”图。新华社发(胡敦煌 摄)
“立秋之日凉风至”
熬过炎炎夏日
人们更容易产生食欲
立秋的许多民俗与饮食有关
先来跟小编一起
选取传统的食材
亲手做一杯立秋茶饮
共话立秋茶事
感受时节之美
俗话说
“秋季补得好,冬天病不找”
“贴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
在老北京的四合院人家
立秋时多炖肉、烧鱼、炖鸡鸭
其肉多烹制成红烧肉
白切肉或自制酱肘子肉
可谓都是实打实的“硬菜”
除了“贴秋膘”
立秋还有“咬秋”的习俗
在江苏等部分地区
人们习惯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
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乡村,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
围坐在一起吃西瓜
感受到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虽然立秋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秋天开始
但此时三伏天仍未过去
可能会有“秋老虎”的预警
还是要注意适当防暑
“贴秋膘”也要注意适量
避免上火或消化不良
(还有可能变胖)
祝大家健康度秋!
立秋是什么意思?立秋节气的含义内涵是指夏季结束了吗<闽南网>
立秋是一年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天的之一个节气,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夏天的结束。但大多数人对节气并不了解,尤其一些比较相似的节气更是难以分辨。但是很多朋友都不知道立秋是什么意思,小编整理了立秋节气所代表的含义及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后还要热多久
》》立秋吃什么传统食物好
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是指夏季结束了吗
立秋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即将开始。
立秋后天气怎么样?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大部分地区暑气难消,注意提防“秋老虎”。昼夜温差开始变大,要注意预防感冒,可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等。立秋至,秋风起,感觉天气凉爽有希望了。
今日立秋 | 秋季自此开始!今日立秋
立秋,是“四立”之一,表示秋季的开始
禾谷开始成熟,收获的季节到了
《管子》所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万物随阳气下沉开始从繁茂生长趋向成熟
01
岁时立秋 秋季开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02
立秋三候 尚未出暑
在古人看来,
立秋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凉风至,
之一个五天,
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
来自高纬度大陆的风温度较低,
给人们带来了凉意。
二候白露生,
立秋节气的第二个五天,
白天开始变短,夜晚开始加长,
昼夜温差变大,
地表水蒸气低温凝结,
清晨的大地上出现白茫茫的露珠。
三候寒蝉鸣,
在立秋节气的最后五天,
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开始鸣叫。
03
立秋养生
立秋虽至
夏日暑热并未完全褪去
三伏中的末伏仍在其后
空气也愈发干燥
润燥养肺是此时养生的重点
立秋后饮食上要“增酸”以增加肝脏的功能,
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
可多食:
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
秋天干燥,
人体容易缺水。
按照《黄帝内经》“秋冬养阴”的原则,
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
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
可多食:
银耳、梨、芝麻、藕、
菠菜、豆浆、鸭蛋、蜂蜜
一方面要多喝盐水和蜜水,
另一方面少吃辛辣烧烤之类易上火的食品。
立秋时节空气湿度小,
皮肤易干燥。
因此,
应重视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立秋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立秋祝好!
END
来源:央视新闻
立秋不代表酷热终结!全国盼秋凉地图看哪里暑热将消中国天气网讯 今天(8月8日)开始,我国进入立秋节气,这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将尽,秋将至。不过,对我国大部而言,立秋暑未消,尤其南方仍是夏暑正盛时。中国天气 *** 别推出全国盼秋凉地图,看看哪里秋凉将至。
【全国盼秋凉地图】立秋不等于入秋 秋天脚步到哪了?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进入秋天的时间差别较大,此时仅有西北、东北一些地方完成了夏秋转换,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炎炎夏日中。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立秋期间全国盼秋凉地图来看,常年进入立秋时,我国仅有黑龙江、内蒙古、山西、 *** 、青海、甘肃以及云南北部、四川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已步入秋天,真正感受“秋高气爽”。立秋期间,吉林、陕西、宁夏等地将开启入秋进程,即将迎来秋凉。而全国其他大部地区,此时仍是盛夏余热未消。
【立秋气韵】秋风渐起 天气转凉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立秋是秋天的之一个节气,取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结束,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季,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真正的秋高气爽要等到白露前后。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大数据发现,全国平均气温开始从逐步升高转为下降。不过,此时,南北气温差别较大,北方地区的炎热盛极而衰,逐渐从潮热转为干爽,而南方大部依然处于“上蒸下煮”的天气中,可谓是“秋已立,暑难消”。
“立秋尚未秋,末伏仍是伏。”如果说夏天是轰然而至的,那秋天就是悠然而来。立秋之日,夏依然坐拥大概516万平方公里,只是比小暑、大暑略减。此时,我国仅有西北、东北一些地方迈入秋天,其余大部仍是炎炎夏日。立秋时节恰逢中伏和末伏期间,南方不少地方还有高温出没,真正入秋往往要到九月以后。
立秋时节仍是台风活跃的时期,据统计,立秋期间台风登陆我国的数量仅次于小暑,为全年第二多。而且,此时台风的强度也强,不乏“桑美”“利奇马”这样的狠角色。
【立秋物候】凉风已至 万物成熟
立秋分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节,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凉风至”。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一诗中写道“一枕新凉一扇风”,表达出夏秋之交天气转凉的细微变化,并细腻地具象化了立秋时候的朦胧秋意。
随着暑热的下沉和收敛,自然万物从繁茂趋向成熟,立秋时节,早稻等作物开始成熟收获,从南到北,陆续进入抢收抢晒的大忙时期。
【立秋风俗】晒秋咬秋 祛暑润燥
立秋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伏暑时节,天气炎热,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苦夏现象,到立秋则需贴秋膘,补足精气神。贴秋膘不是贴脂肪,而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营养。
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流行“咬秋”,人们会在立秋日吃瓜,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村民,每到立秋时,还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以此庆祝丰收。
立秋后,酷暑未消、天气渐燥,人的生理状态也会随自然状态调节,身体容易因秋燥而不适,此时养生尤为重要,宜食清热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虽说立秋之后炎热不会迅速消逝,但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转凉,之后,秋季将拉开序幕,天地也将日渐广袤。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准备迎接那个山空水静、清远悠长的秋天。(策划/张慧 设计/陈玉洁 数据支持/王伟跃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来源:中国天气网
8号立秋,今年立秋“3个不一般”,是哪3个不一般?在浏览本文之前,请您先点击关注按钮,这将使您能随时查阅一系列精选内容,并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
立秋,这个看似平常的节气词,饱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尔虞我诈的商人,望穿秋水的詩人,麦浪翻滚的北国风光,都在这个词里荡漾。
提起立秋,你还记得儿时那些关于这个节气的传说吗?那些来自爷爷奶奶们口中的古老智慧,至今仍然荡漾在夏秋交替的风里。
"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份来自老祖宗的预言,如今还在不断应验。当凌晨的钟声敲响,秋日便悄然来到。朝露凝結,蝉鸣渐歇,正是秋意渐浓之时。
今年的立秋尤为特别。早秋,母秋,闭眼秋,三种罕见特点难得一见。这是否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今年立秋“3个不一般”
1、早秋 - 今年的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属于早秋。早秋意味着秋天提早来临,气温转凉较快。需要及时添衣保暖,也预示着可以抓紧时机进行秋耕活动。
2、母秋 - 今年立秋出现在双日,且为夜间降临,属于母秋。母秋气候变化温和缓慢,有利于庄稼成熟,往往预示着一个丰收年景。
3、闭眼秋 - 今年立秋在凌晨时分到来,属于闭眼秋。闭眼秋在民间被视为吉兆,意味着可以期待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立秋不只是漫天麦浪的画卷,更是展开农历新一年的序曲。在立秋的钟声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祖宗辛勤耕作的身影。立秋啊,你带来的不只是凉爽,更是一份持续绵长的希望。
冷飕飕飘的早秋
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天的来临。当立秋节气在农历六月到来时,我们称之为"早秋"。这一说法源自民间谚语"早立秋风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句谚语形象地反映了立秋节气在不同时间到来时,所反映出的不同气候特征。
何谓"早秋"?按照传统节气的计算,如果立秋节气发生在农历七月,则属于"晚立秋",而如果立秋节气发生在农历六月,则属于"早立秋"。今年立秋节气的到来较早,恰逢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凌晨时分,正值夏末秋初之际,因此属于"早立秋"。这种计算 *** 源自古人长期的气候观察和推算。
“早立秋”一词在自然界中蕴含丰富的含义。它预示着秋天的提前降临,标志着夏日渐渐退去,凉爽的秋风将要来临。"早立秋"时节,白昼略短,蝉鸣渐止,绿叶开始发黄。早秋的气候变化迅速多变,热量骤降,凉爽之气也提早到来。这会对动植物、农耕以及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今年立秋节气属于"早立秋",这不仅是一种自然节气的变化,也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预示着秋天提前来临。"早立秋"的到来提醒我们,秋天已悄然来到,我们也应顺应节气规则,调整生活方式。所以别傻傻地问为啥这秋天这么凉爽,它早就给你规划好了嘛!
秋分公和母,今年又是“母秋”?
立秋的"公"与"母"之分,是古人根据立秋出现的时间特点而进行的分类。"公秋"和"母秋"这一区分 *** ,源自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和变化特征。古人将立秋出现的时间与气候变化联系起来,并以"公秋""母秋"来形象地表达这一规律。
所谓"公秋",是指立秋出现在当年的农历七月。农历七月属于傍夏,立秋出现在这个时间,气温转凉较为急剧。这种情况下的立秋被看作阳性,代表着阳气向下沉降,因此称为"公秋"。"公秋"给人的感觉较为阳刚,气候变化也更加迅速。
与之对应的是"母秋",泛指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的情况。六月属夏末初秋之交,立秋在这个时间带来温和的凉意。这时的立秋有阴性的特点,像母亲那样给予大地滋养,因此被称为"母秋"。"母秋"让人感受到秋意,却不会使气温骤降。
"公秋"与"母秋"之分的计算 *** 有两种:之一种是根据白天黑夜的变化来区分。这种计算凸显了立秋白天或黑夜出现对气候产生的影响。第二种计算 *** 则基于农历日子的单双。这种说法将立秋出现的节气规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相结合,显示出独特的智慧。
今年的立秋出现在农历六月二十二,正值双日。无论从白天黑夜还是单双日来看,今年都属于"母秋"。"母秋"预示着一个温暖稳定的秋季,这对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都较为有利。
闭眼秋是吉兆还是噩兆?
立秋的"睁眼秋"和"闭眼秋"是从立秋出现的时间点来进行区分的。这种区分方式源自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气候规律,并以睁眼和闭眼的形象比喻表达了这一规律。这种独特的说法反映了古人将气候变化与生活实际关联的智慧。
所谓"睁眼秋",是指立秋出现在当天的白天。白天作为阳光充足的时段,一切生机勃勃,故用"睁眼"来形象化地表达立秋的到来。"睁眼秋"给人的感觉是阳刚充沛,景象明朗。立秋如果在这样的时间出现,往往意味着阳气消退得过快。
与之相对的是"闭眼秋",即立秋出现在当天的夜晚时分。黑夜具有阴暗和朦胧的特质,万物都在睡眠休憩,所以用"闭眼"来比喻夜间降临的立秋。"闭眼秋"让人感受到阴气涌动,一切顺应秋意进入准备阶段。
"睁眼秋"和"闭眼秋"含有不同的兆头寓意。民间传说,白天来临的"睁眼秋"往往预示着收成不佳,阳气消退过快不利于农事。而夜间到来的"闭眼秋"则被视为丰收的前兆,阴气升腾有利于庄稼成熟。
今年立秋发生在农历六月廿二的凌晨时分,属于"闭眼秋"。这一天夜降临的立秋,或许预示着一个丰收年景。让我们拭目以待,静待丰收的乐音与喜悦。
总的来说,立秋提早降临,气候转凉但较为稳定,整体来看,预示着一个丰收良好的年景。这提醒我们及时变衣保暖,抓紧机会秋耕,也可以积极准备丰收庆祝活动,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之秋!
万物生长|今日立秋立秋为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之一个节气,立秋的“立”字是开始的意思,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来临。
夏收秋至,万物惊秋。
随着立秋的到来,夏季的暑假逐渐中断,进入了凉爽的秋季。农民们通常在立秋后开始收获一些夏令作物,并开始秋季的农事活动,如收获和储存作物、准备种植秋季作物等。立秋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具有天文和地理的意义,同时也具有农事和传统文化的意义。它代表着丰收和自然的珍惜和祈愿。
《万物生长—中国珍稀野生保护生物图鉴》,走进第十个自然保护区,为美妙中国描绘生命的故事。
立秋丨朱鹮 陕西省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陕西省汉水之滨的汉中地区,跨越洋县和城固县,其主体在洋县境内。2005年7月,国务院批准成立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朱鹮及其栖息地。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植物种类繁多,既有亚热带植物分布,也有温暖带植物生长,植物种类多达2560种。朱鹮是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动物。朱鹮栖息于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的邻近水源处,性孤僻,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朱鹮用长喙探入水滨泥潭中探寻食物,以小鱼、泥鳅、虾、蟹、蛙、昆虫及其他小型动物为食。在人文价值中,朱鹮给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和机会。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朱鹮能带来吉祥,把朱鹮和喜鹊并列为“吉祥之鸟”。
二十四节气,一期一会,美妙常在。
立秋不代表酷热终结!全国盼秋凉地图看哪里暑热将消今天(8月8日)开始,我国进入立秋节气,这是秋季的之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将尽,秋将至。不过,对我国大部而言,立秋暑未消,尤其南方仍是夏暑正盛时。中国天气 *** 别推出全国盼秋凉地图,看看哪里秋凉将至。
【全国盼秋凉地图】
立秋不等于入秋 秋天脚步到哪了?
立秋并不等于入秋,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地进入秋天的时间差别较大,此时仅有西北、东北一些地方完成了夏秋转换,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炎炎夏日中。
从中国天气网推出的立秋期间全国盼秋凉地图来看,常年进入立秋时,我国仅有黑龙江、内蒙古、山西、 *** 、青海、甘肃以及云南北部、四川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已步入秋天,真正感受“秋高气爽”。立秋期间,吉林、陕西、宁夏等地将开启入秋进程,即将迎来秋凉。而全国其他大部地区,此时仍是盛夏余热未消。
【立秋气韵】
秋风渐起 天气转凉
“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立秋是秋天的之一个节气,取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结束,经过一个漫长的夏季,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真正的秋高气爽要等到白露前后。
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中国天气网通过盘点大数据发现,全国平均气温开始从逐步升高转为下降。不过,此时,南北气温差别较大,北方地区的炎热盛极而衰,逐渐从潮热转为干爽,而南方大部依然处于“上蒸下煮”的天气中,可谓是“秋已立,暑难消”。
“立秋尚未秋,末伏仍是伏。”如果说夏天是轰然而至的,那秋天就是悠然而来。立秋之日,夏依然坐拥大概516万平方公里,只是比小暑、大暑略减。此时,我国仅有西北、东北一些地方迈入秋天,其余大部仍是炎炎夏日。立秋时节恰逢中伏和末伏期间,南方不少地方还有高温出没,真正入秋往往要到九月以后。
立秋时节仍是台风活跃的时期,据统计,立秋期间台风登陆我国的数量仅次于小暑,为全年第二多。而且,此时台风的强度也强,不乏“桑美”“利奇马”这样的狠角色。
【立秋物候】
凉风已至 万物成熟
立秋分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节,人们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凉风至”。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一诗中写道“一枕新凉一扇风”,表达出夏秋之交天气转凉的细微变化,并细腻地具象化了立秋时候的朦胧秋意。
随着暑热的下沉和收敛,自然万物从繁茂趋向成熟,立秋时节,早稻等作物开始成熟收获,从南到北,陆续进入抢收抢晒的大忙时期。
【立秋风俗】
晒秋咬秋 祛暑润燥
立秋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贴秋膘、咬秋、晒秋等习俗。伏暑时节,天气炎热,会出现食欲不振、身体消瘦等苦夏现象,到立秋则需贴秋膘,补足精气神。贴秋膘不是贴脂肪,而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营养。
在我国不少地方还流行“咬秋”,人们会在立秋日吃瓜,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山区村民,每到立秋时,还会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以此庆祝丰收。
立秋后,酷暑未消、天气渐燥,人的生理状态也会随自然状态调节,身体容易因秋燥而不适,此时养生尤为重要,宜食清热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等。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虽说立秋之后炎热不会迅速消逝,但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转凉,之后,秋季将拉开序幕,天地也将日渐广袤。我们不妨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准备迎接那个山空水静、清远悠长的秋天。
来源:中国天气网
你知道吗?立秋不等于入秋人民网
【你知道吗?立秋不等于入秋】气象学规定,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算为秋季气候。因此,我国各地入秋时间不尽相同。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在8月中旬入秋,北京9月初秋风送爽,而秦淮一带的秋天则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一带,当秋的脚步到达海南,已是12月份! RT @人民日报:【明日,立秋】①立秋意味着夏季结束,秋季即将开始。②“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③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大部分地区暑气难消,注意提防“秋老虎”。④昼夜温差开始变大,要注意预防感冒,可适当运动,如慢跑、散步等。立秋至,秋风起,感觉天气凉爽有希望了!你期待吗?
立秋也有“早”“晚”之分?新华社天津8月7日电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北京时间8月8日2时23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从此时节,阳气渐收,万物内敛,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天津民俗专家、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虽然这个节气名带“秋”字,但立秋只是天文学意义上的秋天来临,并非气象学上的入秋。气候上划分季节主要依据“候平均温度”的变化来定,即当地连续五天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进入气候意义上的秋季。
立秋后,热气消散和气温降低都尚需时日,我国很多地方仍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有民谚说“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
7月11日入伏后,已经忍受了一段时日“上蒸下煮”闷热天气的人们,无比渴望着凉爽秋风早一点吹来。对此,我国一些地区民俗把立秋又分为“早立秋”和“晚立秋”。
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不同分法:之一种分法,以农历七月为参照,如果立秋时还没有进入农历七月,那么就称为“早立秋”,反之,若立秋时已进入农历七月,就是“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对应的农历日期为六月二十二,属“早立秋”;第二种分法,以时间点来划分,0点至12点为“早立秋”,12点至24点为“晚立秋”,如此,今年立秋属“早立秋”。
源于此,民间也产生了不少谚语、俗话,如“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早立秋把扇丢,晚立秋热不休”等等。
由国庆表示,这些民间俗话来自祖祖辈辈口耳相传,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并没有严谨的科学依据,而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因此,立秋是早是晚,和天气热不热之间没有明显对应关系。
立秋无论早晚,炎热的气温已到尾声,时节向着“秋意渐起”行进。落叶知秋,岁月迎丰,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季节。让我们在“咬秋”“摸秋”“贴秋膘”等民风民俗活动中一起迎接立秋的到来,齐齐道一声“天凉好个秋”。(记者周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