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蕈怎么读音是什么

牵着乌龟去散步 生活 36 0
浅说汉字的音同义通现象(38)


一但尽包音内意 有趣的汉字“读音相同,含义相通”(三十八)

2017-11-23阅读 2216

本文要分析的是“但"音内的同音字之相互关联和共通之处。

但:只有,仅仅:在田间但见麦浪随风起伏。只不过是,仅仅是:但听他吩咐。表示凡,凡是:但有过往行人一律盘查。但是,连词,用在后半句里,表示转折口气与虽然、尽管相呼应:他虽然七十多岁了,但精力仍然旺盛。

石:量词。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重量单位,120斤为一石。但不同的朝代一石的重量有所不同。石,但只一个人能扛得起的单位重量。



担:重量单位。用于计人挑的或牲口驮的任何重量的东西:一担柴,两担米,一担礼物。又如货郎担、扁担。担,但只指一个人能挑得起的重量。另见dan(阴平声)。



旦:天刚发亮,清晨,一天的开始:旦夕,明旦。一年的开始:元旦。旦,古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旦,虽闹市,但也空旷人稀。

柦:古时木器名,像檠而无足,像几而无脚。柦,但只是一个木头面(犹如木盘)。

诞:说大话,张大实际之虚言:荒诞,夸诞,妄诞。诞,荒诞不实的话,但只说说而已,并无信用。诞辰,但仅出生于人世之日。

啖:吃食无菜肴。引申为味薄,清淡。但只有饭吃,而无菜肴。

惮:《说文》:“惮,忌难。”乃心中怕难之意。通怛,惊懼也。《晋书-刘毅传》:“王公贵人,望风惮之。”《论语》:“过则勿惮改。"惮,但凡过错就害怕。



蛋:禽类及爬行类产生的硬壳繁殖体。蛋,但只是一个长圆形的硬壳繁殖体,刚产下时无头也无肢体。

淡:不甘、不咸、不浓、不深,无色彩的。淡薄生活。淡,但只是清淡的本来面目。

澹:安静。淡泊。淡然,澹又与淡近似。

弹:小丸。弹丸。弹子,弹弓。弹,但只是一小(近似)圆丸。



鴠(简体字搜不出):鹖鴠,亦作“曷旦",“鳱鴠”,“盍旦",求旦之鸟也。即“寒号虫"。古人误认为鸟。实际上寒号鸟是不存在的。鴠,但只在夜间寒冷时号叫。

瘅:因劳致病。《诗小雅》:“哀我瘅人,亦可息也。”瘅,但只因劳累所致之疲惫,非真病一经休养,即可康复。

禫:古时丧家除去孝服的祭祀。《说文》段注:“自丧至此凡二十七月。”禫,但只为除掉孝服之祭祀。

亶:同但。仅、只。另见dan(上声)。

髧:头发下垂貌。髧,头发不梳髻、辫,但只向下垂着。





疍:水上居民。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以船为家。旧称疍民或疍户。疍,但只居住在水上的人民。

氮:化学元素。



霮:云密聚貌。霮,但只见浓云密聚而不见降雨。





萏:菡萏,荷花未发谓之菡萏。菡萏但只一个大花苞捍卫着未成形之莲胎。

贉(又搜不出简体):书册或书画卷轴和卷头上贴绫子的地方。但只是贴着绫,无字亦无画。《广韵》:“贉,买物预先付钱也。”贉,买物但只预先付给一点定钱,就能做为成交的保证。



觛:圆形小酒器。古代礼器的一种。如:婚丧嫁娶寿辰等,举行仪式时所用的酒器。觛,小型酒器。但只饮点,以表示敬祝的心意即可。不可多饮。凡名酒器名称,均含有莫贪杯的警告意义。

但字音内的同音字解析到此为止。

通过对但字同音字的深入剖析其真正含义,我们对汉字又平添了敬佩叹服之感。古人在造字时,对事物的本质把握的竟如此准确,由表及里,一语中的。过去一直沿续下来的权威的说法是,汉字造字有六种遵循和规律,也叫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和假借。其中又以前四种为主要造字法。这是真实不虚、得到广泛认同并一直传承下来的共识。

但是问题来了。汉字是语素类型文字,它和线性文字、字母类型文字有着本质的不同和明显区别。汉字基本上和绝大多数都以单个字为单位表音表义,有时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但以主意为首为主)。正因为汉字是单音节发声的,音节只有1300多个。音节有限,事物发展无限,所以又造出和引进一些双音节(词),还可连缀为三音四音词。但为了使用的方便,在明确基础上力求简短,是汉字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和特质。于是在有限的音节内向自身的横向(多同音字)发展。这是必然和必须的,除此之外别无它路可走。

但试想古人在造字时为什么把枣字放在早音内,把蕈放在迅音里,把医和衣放在一音中,把房放在防音处呢?对此根本性问题,说严重些,确实是被一直忽视和忽略掉了。汉字的多同音字情况,同音字间的本质趋同和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汉字究竟是单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还是音兼义讲、音内含义的目前已知人类史上独一无二的更高阶段的文字?这些重大课题虽已端倪初现,但权威部门尚无定论。距实际服务于人们日常学习应用、对外扩大中华汉字文化影响、助力一带一路伟大壮举还有很大差距。

汉字是有着鲜活的生命力的。她简明扼要,极富表现力和丰富内涵。她音内含意,音兼义表,组织严谨有序,在一千三百余个音中,每个音都有一个(或再派生出一至几个)主要含义,也可以称之为文音义。其它的同音字义是围绕着文的主音义产生的,是对主音义的佐证和丰富补充,是不断发展充实而来的。我在今后陆续推出的六十二篇文中,还将进一步揭示和印证汉字同音字的这一有趣现象。






???


分享到

舌尖上的秋思

入了深秋,银杏叶子黄了,枫叶也慢慢变红,在明晃晃的阳光里,秋天像个 *** ,明艳又慵懒。然而城市里的秋天终究还是少了点味道,因为听不见大雁那沙哑的“咿嘎”之声,蔚蓝的天空也甚少见到“一”字和“人”字形的队列。乡下若没有大雁过境,那就不叫秋天了。农耕时代,人们对季节气候的感知,在一片叶子里,在候鸟的鸣叫声里,也在蕈子的味道里。

一场秋雨过后,雁鸣阵阵,松林下、茅草窠中大大小小的蕈子从黄土中冒出来,它们来赴一场秋的盛宴。看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人一定对“雁来蕈”这个词不陌生。在第三集《时令》中,舌尖剧组拍到了江苏溧阳的一道名菜——老鸭雁来蕈,很多人看了忍不住点赞,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这道菜的美味。雁来蕈的别名很多,又叫雁来菌、松乳菇、枞树蘑等。不过在安徽一带的大别山里,山民们叫不出“雁来蕈”这样充满文艺气息的名字。蕈子随意散落在茅草丛中,外表灰不溜秋的,一副毫不起眼的样子,所以人们对它们的称呼也显得十分随意,就叫茅草菇。它是菌菇里的丑角儿,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不太受人待见。菌盖扁平略成圆形,颜色初生时是淡灰色,随着生长慢慢变成灰红色,菌盖上呈现松树皮一样的花纹,这可能也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吧。肉色的菌褶看起来很有肉感,怪不得能勾起人的食欲。蕈子长老或者生长过程中受伤,菌盖上就会出现铜绿的斑块,样子看起来就不那么光鲜了,不过仍然可以食用。虽然样子丑吧,但不要小瞧它土里土气的,这种蕈子基本上是野生的,绝少人工培育,每年只在春秋两季才生长,而且生长周期很短,一般十来天就结束了。适宜雁来蕈生长的范围也不是很广,产量自然是不多的。想要吃到松林里的美味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

从小生长在大山和丘陵地区的人,也没觉得茅草菇有多么稀罕,只当作大自然馈赠给山民们的一点小礼物。小时候我经常在外祖父家小住,那里的小山丘连绵起伏,马尾松遍布各个角落。秋收过后黄土地经了秋霖的滋润,一夜之间松树林里冒出许多茅草菇来。总记得外祖父一大早就起了床,披上粗布外套,一边咳嗽一边点烟,迎着深秋的寒气把家里那头老黄牛牵到水塘边去饮水,然后放到后山的草坡上吃草。回家吃早饭的时候,他用衣角兜回一大包茅草菇。每一颗都饱满圆润、鲜活水灵,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像胖娃娃眼里蹦出的泪珠子。外祖父把它们抖落进簸箕里,竟也装满了大半个容器,相互挨挤着的茅草菇真是莹然可爱。外祖父把装了茅草菇的簸箕递给我,让我在里面挑选形状漂亮的茅草菇, *** 头发里当头花儿戴着玩。当我顶着一头蘑菇出现在众人面前,大家几乎把腰笑弯了,于是就给我取了个“茅草菇娘”的诨号。

采蘑菇这样新鲜好玩的事情怎么能少了我,于是缠着大人带我上山采摘。风从密密的松针间流淌,激起阵阵涛声,浓郁的松香气息弥漫着整个山林。而林下那些秋草尚还绿着呢,不过上面已经散落了一层枯黄的松针,扒开草丛,茅草菇这个小东西好像故意要跟我玩捉迷藏,全都躲得无影无踪。我踢着从树上掉落下来的黑色松果,在山林里乱窜,惊得野鸡和斑鸠们疯狂逃命。找了一上午,我的小竹篮里还是空空如也,偶尔在荆棘丛中觅得几颗遗漏者,高兴到得意忘形,好像捡到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采茅草菇的乐趣同味蕾上绽放的鲜味一样,令人一辈子也忘不掉。

茅草菇有一种特殊的香气,闻之甚觉奇异,吃起来味道也极鲜美。把采回来的茅草菇收拾一番,抖落松针,把该剔除的部分剔除,洗尽泥土,把大的蕈子撕成小块。大别山里的人有着如山水一样的纯真朴实,在吃上面也甚少讲究,保持原汁原味才对得起大自然的馈赠。最简单朴素的吃法就是做一锅茅草菇汤,清水煮沸,放入茅草菇,铺上一层打散的鸡蛋液,大火烧开,加点盐,滴几滴香油,再洒上一把小葱花就可以出锅了。不需任何调料,茅草菇自身特殊的鲜味能瞬间征服你的味蕾。若在鲜汤里加入面条,任你是三鲜面还是六鲜面都比不了这一口面的鲜爽。高级一点的做法也不过就是红烧和小炒。红烧肉配茅草菇,食材上的荤与素调和出最平衡的味道。茅草菇吸收了红烧肉的油脂,口感更加鲜嫩爽滑,而红烧肉在与茅草菇的炖煮碰撞过程中解除了油腻,香糯而不腻,鲜滑可口。如果说煮汤是小家碧玉,红烧是大家闺秀,那小炒茅草菇则是交际花。 *** 热烈,小资情调,最是开胃解馋。选用瘦肉片、加入青红辣椒爆炒,配以各种调料,肉片与茅草菇在激烈的碰撞中激发出一种奇妙的味道。饭桌上多了这碗下饭菜,当天煮的米饭多半不够吃。

年轻人总是要背起行囊奔赴远方的都市,整日面对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难得看见大片的树林,更不要说松林了。行道树的叶子变黄的时候,总勾引起对我故乡秋天的念想。天高云淡雁南飞,青黛的远山里,松树脚边美味正悄悄滋长。在离家千里的异乡城市,小菜场里都是些人工培植的蘑菇,寻觅不到那灰扑扑的带着异香的茅草菇。打 *** 回家说及此事,父母说他们春天的时候曾骑着摩托车进山里采茅草菇,但几乎一无所获。附近的居民天天都瞅着松林,茅草菇一冒头,钱就来了,谁会错过发财的好机会呢!人家一大早就把该采的菇子都采了,走到人家后头哪里还能捡到这宝贝。今年秋天偏逢天气不好,几乎没有落雨,想必更难见到茅草菇的踪影了,市场上茅草菇的价格又该水涨船高了吧。

秋草黄,雁南翔。茅草菇藏在黄土地里,正等着一场秋雨让它们破土而出。城市里灰蒙蒙的天空看不见大雁南归的踪迹,菜市场里也见不到雁来蕈的身影。远隔千里的我回不去那片丰沃的土地,长大成人的我也回不去小时候的天真时光。外祖父已经静静地躺在那片生长茅草菇的松林里了,秋来松针落地,不知坟头边的黄土里会不会冒出几颗可爱的茅草菇来。

(图片来自 *** )

本刊微信征稿中

如果你自认为是个码字奴,写得一手好文章却无处发表,欢迎给《三联生活周刊》微信投稿!

发送稿件至:zhuangao@lifeweek.com.cn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投稿+稿件领域”(稿件领域如:美食、摄影、影评等)。

稿件字数三千字以内为佳。

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真的特别有竞争力!

期待你的文字。

中读APP征稿中

下载“中读”APP,按照下列步骤操作,还有机会成为三联中读签约作者。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以下封面图

一键下单新刊「和孩子一起读书」

点击阅读原文,今日生活市集,发现更多好物。

这些美食中的“生僻字”,你能读出几个?网友:我一个也没读对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当博大精深的汉字遇到源远流长的美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中华美食里的一些生僻字,有些是我们常吃的,但是却从来没有叫对名字。

荸荠

也叫马蹄,生长在水里,路边经常能碰到小商贩卖荸荠的。荸荠又脆又甜,可以蒸着吃、煮着吃、还可以炖肉炖排骨吃。吃荸荠的时候需要把荸荠皮去掉,一般可用削皮器把皮削掉。(荸bí 荠qi)

豇豆

最常见的蔬菜,有的地方叫长豆,还有的地方叫四季豆,我们那叫豆角子。豇豆清炒、凉拌、炒腊肉都非常的好吃,我们小时候直接摘着生吃,摘那种嫩一点,还没成熟的。豇豆摘老的,晒干了之后用来炖肉也非常好吃。豇(jiang)豆

瓠瓜

瓠瓜是夏天经常吃的一种蔬菜,清炒、红烧、煮汤都很好吃。瓠瓜有两种,一种是图中这种长的,还有一种是圆的,圆瓠瓜老了之后可以做成瓢,以前用来舀水,或不过现在很少看到这种瓢了。瓠(hù)瓜

藠头

之一眼看,这不是大蒜兄弟吗,这真不是大蒜。这是一种石蒜类的植物,在长江以南常见,北方见的很少。藠头炒肉或炖鱼干、焖黄花鱼都很美味。草字头,下面三个白,到底念什么?藠(jiào)头

蚬子

蚬子和蛤蜊像是一对双胞胎,但他们其实是不同的两类。蚬子壳很厚而且坚硬,是双闭壳肌,常见的有黄蚬子和白蚬子。蛤蜊壳较薄,常见的多是花蛤,又叫花甲。蚬子是属纲帘蛤目蚬科,而蛤蜊属于蛤蜊科。但两者做法一样,南派清炒,北派辣炒。蚬(xiǎn)子

鳜鱼

我国淡水四大名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呈蒜瓣状,刺少,味道鲜美。唐朝诗人张志和在《渔歌子》中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说的就是这种鱼。但唐诗归唐诗,反正我一直都念jue鱼,对不住语文老师哈。鳜(guì)鱼

饸烙面

河南的特色美食,以河南郏县饸饹面最为出名。正宗饸饹面在和面的时候一定要白面和荞面混和着,手工压出筋道的面条,配以熟羊肉、葱花、胡椒、西洋参、桂圆、等辅料熬制一整天的羊肉高汤,吃起来口感劲滑,香味浓郁。饸烙(hé le)面


莜面栲栳栳

山西十大面食之一,"栲栳栳"是用莜面 *** 的一种面食,莜面就是燕麦面。形状像"笆斗",所以叫"栳栳"。"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莜面栲栳栳吃起来很劲道,蘸上蘸料,非常美味。这个面咋念,估计很多人在之一个字就卡壳了吧!莜(yóu)面栲栳栳(kàolaolao)

醪糟圆子

醪糟圆子是一道特色传统小吃,就是用醪糟下的汤圆,醪糟又叫酒酿、米酒。 汤圆煮好后,醪糟会发出冲鼻的酸味,所以在煮的时候一定要等汤圆快熟的时候再下醪糟,下完醪糟后水烧开马上关火。吃过的人肯定会念这之一个字,没吃过的估计够呛。醪(láo)糟圆子

甏肉干饭

山东济宁地区特色招牌小吃、据说是起源于元代。甏其实是瓮一类的器皿,甏肉是把肥瘦相间的卤大肉片,卷在面筋里的五花肉馅、豆腐泡和油皮,加上调料,放入甏中炖制。出锅后配上白米饭,甏肉干饭看着不是很好看,但吃起来却是非常好吃。甏(bèng)肉干饭


盬子鸡

重庆奉节的传统美食,又名 *** 鸡。 *** *** 是以松木熏制的腊肉和农家土鸡再加上陈年大头菜,用特制一种器具盬子汽蒸而成,盬子鸡肉质鲜嫩,汤味醇美,是到重庆旅游必吃的一道美食。能念出这个字的当初都是妥妥的学霸。盬(gǔ)子鸡

还有下面的这些烹饪中常用的字

汆cuān水:焯水

潷 bì 油:过滤

鸡淖nào:鸡肉泥

剞 jī 荔枝刀:切、刻

劖 chán 蹄筋:凿、刺的意思

蕈xùn:一种菌类

在陕西还有一种面,叫Biángbiáng面


有大神知道这个“ biáng”字 咋写吗?

#6月吃什么#

中药材山慈姑

?

山慈姑

拼音Shān Cí Gū

别名金灯(《本草拾遗》),鹿蹄草(《经验方》),山茨菰(《百一选方》),山茨菇(《滇南本草》),朱姑、鬼灯檠(《纲目》),毛姑(《本草从新》),毛慈姑(《药材资料汇编》),泥冰子(《中药材手册》),处姑、白地栗、白毛姑(《药材学》)。

出处《本草拾遗》

来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等的假球茎。5~6月挖职假球茎;除去茎叶、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①杜鹃兰

多年生草本,高40厘米左右。假球茎卵球形,肉质。顶端生叶1(~2)片,叶片披针状长椭圆形,长20~30匣米,宽4~5厘米,先端略尖,基部楔形,具纵向主脉3条,全缘,具叶柄。花茎直立,疏生3叶鞘,抱茎;总状花序长10~20厘米,有花10~20朵,偏侧而生;苞片线状披针形,薄膜质,长3厘米左右,先端锐尖;花下垂,绿色至红紫色;萼片及花瓣呈线状倒披针形,长3~3.5匣米,先端锐尖,唇瓣肥厚,长约3厘米,基部稍膨大,先端近3裂,侧裂片披针形,中间裂片长椭圆形,长9毫米左右,先端截形,反曲;蕊柱长2.5厘米。蒴果长2~2.5厘米,无梗,下垂。花期夏季。

生山沟阴湿处。分布黄河流域至西南、华南等地。

②独蒜兰,又名:冰球子。

多年生草本。假球茎狭卵形或圆锥状长颈瓶形,高1.5~2厘米。叶1片,椭圆状披针形,长约10厘米,宽约2厘米,生于假球茎的顶端。花葶直立,生花1朵,下部有2~3个鞘;苞片长圆形,长2~3厘米;萼片近直立,披针形,长4厘米;花瓣近线形,长4.5厘米;唇瓣从楔形基部起逐渐扩大,长4厘米,有不明显的3裂,中部为不等边四方形,边缘为啮蚀的撕裂状,上面没有龙骨突起;子房下位,细瘦。蒴果长圆形,直立,连于房柄长近约3厘米。

生山沟岩石上。分布我国西南。

以上植物的叶(山慈姑叶)、花(山慈姑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状①杜鹃兰的干燥假球茎呈圆球状尖圆形或稍扁平,直径1~2厘米。外表棕褐色或灰棕色,有细小皱折。顶端有一圆形的蒂迹;底郎凹陷处有须根,须根长约1~3厘米,粗1~2毫米;腰部有下凹或突起的环节,俗称"腰带"。假球茎周围被有或疏或密的金黄色丝状毛须及黑色细须。或已将须根及外皮均除去。质坚实,内心黄白色或乌黑色,粗糙。味淡,微香,遇水有粘性。以个大、饱满、断面黄白色、质坚实者为佳。

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②独蒜兰的干燥假球茎呈圆球形或不规则块状,直径1~1.5厘米,顶端渐突起,基部脐状,有须根或须根痕。腰带往往在凹入部,故不甚明显,撞去表皮者表面呈黄白色、浅黄色或灰黄色,带有表皮者呈浅棕色或棕色,光滑,或有皱纹及深沟。质坚硬,难折断,断面角质半透明。气微弱,味淡微苦,稍粘。

除上述品种外,尚有独蒜兰属植物云南独蒜兰(参见"独叶白芨"条)及山兰属植物冰球子(四川、 *** )等的假球茎,亦作山慈姑入药。

炮制除尽须根,洗净,清水浸泡2~4小时,取出润透,切片,晒干。捣碎用亦可。

性味甘微辛,寒。

①《本草拾遗》:"有小毒。"

②《纲目》:"甘微辛,有小毒。"

③《本草经疏》:"味辛,气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能主治消肿,散结,化痰,解毒。治痈疽疔肿,瘰疬,喉痹肿痛,蛇、虫、狂犬伤。

①《本草拾遗》:"主痈肿疮瘘,瘰疬结核等,醋磨敷之,亦除皯瘖。"

②《滇南本草》:"消阴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疮,攻痈疽,敷诸疮肿毒,有脓者溃,无脓者消。"

③《纲目》:"主疔肿,攻毒破皮。解诸毒,蛇虫、狂犬伤。"

④《本草再新》:"治烦热痰火,疮疔痧痘,瘰疬结核。杀诸虫毒。"

⑤《国药的药理学》:"为粘滑药。用于呕吐下痢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注意正虚体弱患者慎服。

复方①治痈疽恶疮,汤、火、蛇、虫、犬、兽所伤,时行瘟疫,山岚瘴气,喉闭喉风,久病劳瘵;解菌蕈菰子、砒石毒药,死牛、马、河豚鱼毒:文蛤(捶破,洗,焙,末)三两,山慈姑(去皮净,末)二两,麝香(另研)三分,千金子(去壳,研,去油取霜)一两,红牙大戟(去芦,焙干,末)一两半。用糯米煮浓次为丸,分为四十粒。每服一粒,用井花水或薄荷汤磨服,利一、二次,用粥止之。(《外科精要》玉枢丹,即《百一选方》解毒万病丸)

②治痈疽疔肿、恶疮及黄疸: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以好酒一钟,滤汁温服。或干之为末,每酒服三钱。(《乾坤生意》)

③去酐蹭:山慈姑根,捣涂面上。(《普济方》)

④面疱斑痣。用山慈母根每夜涂搽,早上洗去。

⑤牙龈肿痛。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

⑥痈疽疔痛。用山慈姑(连根)、苍耳草等分,捣烂。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或将两药干研成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⑦风痰疾。用山慈姑一个,滴茶磨成泥。中午时以茶调匀服下,躺着晒一会太阳,即有恶物吐出,病自断根。如不吐,可喝一点热茶。

⑧一切疮毒,蛇虫毒,饮食毒,瘴气等。用"万病解毒丸"(一名"太已紫金丹"、"玉枢丹")。"丹居家远出、行兵动众,不可无此"。其配方如下:山慈姑,去皮,洗净,焙干,取二两;川五倍子,洗刷,焙干,取二两;千金子仁,研细,以纸压去油质,取一两;红牙大戟,去芦,洗净,焙干,取一两半;麝香三钱。各药共研为末,加浓糯米汤调和,细捣,作成一钱一锭的药剂。斟酌病情,或外治,或内服。

摘录《中药大辞典》

汉字原本是一个富矿

来源:深圳特区报

对许多人来说,识字是基础,够用即可,认得字多并不能说明你的学问有多高,可是识字的多少,真的与学问无关吗?何况有大学问家穷其一生,就为了识出几个字,他们把文字当作一生的学问与职业,如果你能够考证出几个甲骨文字,你就不是一般的人才了,看看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都是学问一流的大家。

牙牙学语,就开始学讲汉语,发蒙幼童,就开始学写方块字,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都在学认字。可是有一天,一个刚入学的孩子突然问“垚”字怎么念,因为他们班一个同学的名字中正好有这个字,我脑子突然一片空白,孩子得意地说念“yáo”,我想是他们老师专门在课堂上讲过这个字,回来故意考考以文字为职业的叔叔。

当然,我并不认为没认出这个字而否定自己的职业生涯,也不认为即使正确念出来而自以为学问有多深,因为在浩瀚的中文文字海洋中,还有一大部分字我都认不出来,比如甪(lù),氹(dàng),谂(shěn),乂(yì),蒦(huò),垚(yáo),蕈(xùn),靐(bìng),龘(dá)等,我只是觉得,在一个刚刚启蒙的孩子眼中,曾经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多的叔叔形象,是否因此而矮化不少,也让我重新思考作为识字的本来意义,认字真的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吗?

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文狂飙突进,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汉字也受到批驳,一些激进的学者甚至提出要废除汉字,改为拼音文字。钱玄同认为,传统汉字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无论研究还是教学,都要采用拼音文字,而汉字只为看古书之用。瞿秋白也认为要 *** 正的白话文,就一定要破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在一个古老国家的现代化转型之初,要打破封建专制文化铁板一块的时代,提出一些过犹不及的主张,是可以理解的。当然也有一些理性的学者如赵元任提出不同意见,他当年曾写过《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全文就一个音,用汉字就形象地记录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这说明汉字博大精深,能够通过字形把发音相近的字都区分开来,一看即明白。可是如果用汉语拼音来记录这个故事,就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分不清东西。

汉字博大精深,许多字的背后都有其深厚的文化意韵,经过几千年历史的不断浸润,甚至包括字面的误会,都构成了其丰富的宝藏。

我国台湾作家张大春曾写过一本《认得几个字》书,以渊博的文字学功底、浓厚的人文关怀,让这些汉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书中提出到特殊的语境和误会是怎么改变一个人对某个字的固定认识,饶有趣味又发人深省。

比如“识荆”这个词,张大春列出四个意思让人选择。1、荆人、拙荆都是指妻子,识荆就是初次结识自己的妻子之时。2、与人初次见面。3、发现别人的缺点或者拙劣之处。4、认识草木名物,引申为格物博学之意。

一般熟悉古文的人都知道,荆人、拙荆都是指妻子,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识荆当然就是初次结识自己的妻子之时。张大春以他的亲身经历来谈对这个词认识。他说,“我的父亲跟人介绍其母亲的时候从来都说这是我‘家里’,而不说这是我太太。他认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是一种僭越、托大。后来读了点书,才明白,称妻为家里是宋代人就有的习惯。而父亲给人写信提到母亲,自然也不会写我太太我老婆,他都写‘荆人’‘拙荆’。但是从我认得了‘荆’这个字以后,它就跟‘母亲’‘中年妇人’甚至‘眷村里走来走去的妈妈’分不开了。”

荆之为妻称,大约是从荆权布裙而来,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六朝,也是在宋人语言环境中才熟极而流的一个成语。或许此字在作为“某人之妻”这个意义上已经死了。张大春说,“可是,对我而言,这个字有妈妈的味道。它是我生命中一个形象活跃的字。所以我自己在乍读‘识荆’二字的时候,会想到初次结识自己的妻子。这当然是一个错误的答案,在这个答案里,埋伏着我最早接受的伦理教育。在纸上放大了写下那个‘荆’字的时候,父亲是这么说的:‘得是个大人物的老婆,オ称得起太太呢。’”

“识荆”这个词,本是指久闻其名而初次见面结识的敬词,名出大名鼎鼎的李白《与韩荆州书》,“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但是张大春却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而读出的“妈妈的味道”,足见汉字的丰富多样性,也正是这种每个人的不同经历,赋予了汉字的丰富的内涵,有的被流传下去,就增加了其新的含义。

几千年的汉字是一个富矿,其背后是千年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而认字并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件,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海舟,作者系文化学者)

雨后空山多伞笠——家乡的蕈子

去菜市场买菜,我常买一些菇类,如香菇,草菇,平菇,金斤菇,茶树菇等等,都买过,有的做菜,有的做汤。市场上的蘑菇皆人工种植,菜也好,汤也罢,总觉得没家乡的蘑菇清甜鲜美。

家乡的蘑菇,那都是山上的野生的蘑菇。

家乡树林多,尤其宽叶树林,或者多种宽叶树与松树混生的树林。夏天初至,雨水较多,夏雨过后,杂树林里,芦基丛中,会生出许多蘑菇。但是在家乡,蘑菇不叫蘑菇,叫“qin子”。查了相关资料,应该是“蕈子”,查“蕈”的定义,其中一种解释:“生长在树林里或草地上的某些高等菌类植物,伞状,种类很多,有的可食,有的有毒,如毒蝇蕈、香蕈、松蕈等”。但是读音有别,“蕈”的读音“xun”,而家乡却读作“qin”。是否来自古读音,还是客家方言读音,没作考究。

称蘑菇为“蕈子”,不独于我乡,亦不独于现世,宋人杨万里的《蕈子》便可为证: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

土膏松暖都渗入,蒸出蕈花团戢戢。

蕈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蕈怎么读音是什么-第1张图片-

戴穿落叶忽起立,拨开落叶百数十。

蜡面黄紫光欲湿,酥茎娇脆手轻拾。

响如鹅掌味如蜜,滑似蒪丝无点涩。

伞不如笠钉胜笠,香留齿牙麝莫及。

菘羔楮鸡避席揖,餐玉茹芝当却粒。

作羹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贮盈笈。

家乡的蕈子种类多,到底有多少可以食用,我也说不上来。只知道,像杨万里的《蕈子》所说,有些蕈子既可做菜,亦可做汤,就是没听说用来晒干或腌制贮藏的。

于我而言,吃过的蕈子有好几种,吃最多的是“红蕈”。所谓“红蕈”,因蕈盖朝上那一面呈现红色,但蕈盖底部直到蕈脚均呈白色。红蕈大小不一,蕈盖全开的,表示已经长尽,有手掌般大,但肉薄,易碎。尚未长尽的,蕈盖半开未开,名曰“蕈蕾”,肉厚,不易碎。需要提醒的,有一种红蕈有毒,绝对不能吃。仅从外观上看,两种红蕈一模一样,但辨别很简单,将蕈脚靠根部折断,看折断的横断面,横断面的中心部分呈现微黑色,便是无毒,可放心吃,如果整个横断面均呈白色,便是有毒,千万别吃。

有一种名为“恁蕈”的蘑菇,“恁”是客家方音,“恁”即为“奶”。这种蕈子,无论蕈脚还是蕈盖,如果损伤了,会流出像乳汁一样的纯白色的液汁,像“恁(奶)”一样,故称“恁蕈”。恁蕈的生长环境与红蕈完全相同,常与红蕈生长在一块,但外形差别很大,红蕈的蕈盖上面呈红色,恁蕈从蕈盖到脚呈橙灰色,红蕈的肉体酥软,恁蕈的肉体稍微硬脆,形体上恁蕈稍比红蕈小,口感也不同,红蕈柔软嫩滑,恁蕈爽口清甜。

记得我十五六岁时,有一年初夏,我一个人走路回家。离家五里路时,看见路边不远处有个小山坡,整个山坡绿树成荫,宽叶树与松树交错混合。想过去荫凉荫凉,于是走过去,低头一看,哇,树荫下,有好多红蕈,如一把把立在地上的小红伞,有的蕈盖完全张开,也有蕈盖未张开的蕈蕾,有的顶着枯叶和松毛,犹抱琵琶半遮面。我轻轻捡起一只,掰断蕈脚,见蕈脚里面的肉呈微黑色,断定是可吃的红蕈。

我二话没说,便一只一只地采起来,其实就是将分散的红蕈采到一块,堆放起来。我小心翼翼,轻拿轻放,怕弄碎了鲜嫩的红蕈。采摘过程,我还发现有少量恁蕈,也是意外收获。等到将分散的红蕈采到一起后,却苦于没带篮筐或袋子。稍想片刻,有办法了!我脱下身上的外衣,将堆在地上的红蕈恁蕈,用外衣包裹起来,两只袖子打个结,半提半抱着回家。

采摘回来的红蕈,全家人吃了两三餐,记得还煮了一餐红蕈粥。反正一日三餐吃粥,如有蕈子,都喜欢煮蕈子粥,连菜都省了。先放米煮粥,粥煮到八成时,将洗干净的蕈子放到粥里,再煮一会,放点油盐,便可吃了。红蕈煮的粥,红红的,清甜可口,加点恁蕈进去,更加清甜。

红蕈恁蕈,不是到处都有,有一种名叫“芦基蕈”的蕈子就随处可见。因其生长在芦基丛中,故称“芦基蕈”。芦基是一种蕨类植物,学名叫“芦萁”。在家乡,松树林里,或者在松树稀疏、阳光充足的山坡,大多长着茂盛的芦基。晒干的芦基,很多人用来做柴烧,尤其适合用来生火。雨水充足的初夏,只要长有芦基的山坡,芦基丛里一般都有芦基蕈(也不是所有芦基丛都有)。芦基蕈采回来,煮的时候,更好放几片生姜,因为芦基蕈有点土腥味。

还有一种名叫“曼蕈”的蕈子,蕈脚特别长,蕈盖特别大,大的蕈犹如一个小锅盖,远远看去,好像一位孤身直立的高个子,头戴一顶大斗笠,又如头戴雨笠婷婷玉立的村姑。曼蕈既可炒了吃,也可做汤喝,清甜无比。大一点的蔓蕈,一只可炒一大盘子。但这种蘑菇,或许高贵,故不多见,即便运气好被你碰上,也不过三几只,不像红蕈、芦基蕈,一旦发现,便是数十只乃至一大片。

在我印象中,家乡能吃的蘑菇很多,有些已经记不清楚。有一种名曰“油蕈”的蘑菇,好吃,但有微毒,吃多了会头晕。记得十八岁时,跟几位长辈进山锯板,吃住在山上。有一天,有人采回来一大盆子油蕈,那时大家都不认识油蕈,采油蕈的长辈说,“这蕈没问题,我吃过。”晚上便煮了吃,口感清甜。但吃过后,大概过了半个钟,有人觉得头晕,也有人不头晕。是否因为吃了这种蕈子?大家估计也是,无奈山高路远,黑灯瞎火,加上有人不会头晕,也就没当一回事。好在一觉醒来,谁都没事,有惊无险。

后来跟人说起,人家笑了,“你们吃的是油蕈,有微毒,吃多了会头晕,但没有生命危险。”看来,是我们一下吃得太多了。


近些年,我每年至少有十几次回家乡,但极少看到有谁家采了红蕈恁蕈回来,也没听说过谁家吃了红蕈恁蕈的消息。我想,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红蕈恁蕈之类的野生蕈子,似乎愈来愈少了,有些蕈子是否绝种也未可知。

春山中的雷响蕈

春山中的美食,总是让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如春笋、覆盆子、映山红、野蘑菇等,而真正的美食,大多隐藏在大山深处,“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打我有记忆开始,每年春天只要雷声一响,在农村老家的后山上,便有一种奇特的野蘑菇破土而出,宛似雨中小伞亭亭玉立,虽不显眼,却惹得农村里的孩子们“众里寻他千百度”。雨过初晴,正是采蘑菇的好时光。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结伴而行,踩在山腰那松软的泥土上,手挎着竹篮子,就像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唱的那样:“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岗,她采的蘑菇最多,多得像那星星数不清,她采的蘑菇更大,大得像那小伞装满筐……”

雷响蕈,顾名思义,就是春雷乍响时生长的一种蘑菇。雷雨之后,漫山遍野的野蘑菇便开始疯长。大凡半山腰有坡度的位置,或背阴潮湿的角落里,或枯叶之下的缝隙间,都是这种蘑菇丛生的地方。邻居的小伙伴是个“行家”,只见他环视一周,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密密麻麻的一大片,不一会儿就装满了竹篮子。记忆中还有一种野蘑菇,叫做红花蕈,色泽鲜艳、无毒,入口松软且美味,浓郁的汤汁芳香四溢,深深烙在了我的记忆中。

雷响蕈味道鲜美,绝对算得上数一数二的美味佳肴。即便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在酒店里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但如果你奢想饱餐一顿这种野生的蘑菇,也是难乎其难。

雷响蕈难以人工种植,记得从前姑母家也种蘑菇,我小时候曾在姑母家住了半年多,耳濡目染了蘑菇的栽培 *** 和技术。那时,更享受的莫过于喝上一碗新鲜出炉的蘑菇汤。种植的蘑菇固然美味,但比起老家野生的雷响蕈仍稍显逊色。

读中专时,学校成立了一个学生社团——食用菌协会。在社会实践基地里,时常见到平菇、金针菇、猴头菇、竹荪等多个食用菌品种,也分享过同学们亲手熬制的“百菌大补汤”,但是,总感觉没有雷响蕈这般美味诱人。

或许是“物以稀为贵”吧,或许年轮偷不走的童年回忆才是最美好的,直到现在,我也不曾重温过那美味的雷响蕈。当我带着怀旧的情愫,再次回到家乡的后山时,忽然,耳畔响起几声春雷,我知道春天的脚步更近了……

来源: 浙江日报

学汉字:你知道了“又双叒叕”,那你知道“屮艸芔茻”吗?

前文已经说过,《说文解字》“屮”部只有7个汉字,现代的201部部首检字法仍然保有屮部,部下所辖汉字要多一些,但原《说文》所辖的一些汉字却不归属屮部,我们的建议还是强记这7个屮部汉字(每部下所辖汉字不多的,就强记下来),不至于在检字时搞混。接着解说《说文解字》,今天的6个汉字如图:

(今天的6个汉字)

1、毒。读作dú或者读作dài。读作dú时,这是个现代常用字,《说文解字》释作:“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毒。”之一个意项是厚,第二个意项是害人的草。段玉裁注说:往往犹历历也。其生蕃多,则其害尤厚,故字从屮。往主而生就是生长的比较茂盛的样子,有毒的草,生的越茂盛,对人的危害就越大,因此也有“厚”的意思;但是徐灏认为:“毒之本义为毒草,因与‘笃’同声通用而训为厚耳。”显然,他认为毒字的厚的意项来源于“笃”字,各说各理。

无论如何,所谓的毒,本义就是毒草,古人们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时候,发现有一种草,非常有害,对人不好,于是就创造了毒字,毒字归属屮部,(屮其实在古代是常用字,在《汉书》里还单独使用。)是它的本义所指。而下面的母,通毋,这种草有害,不要去触碰它。

读作dài时,跟前面我们讲过的“玳瑁”一词中的玳通用,原写作“瑇”,后省作“毒”。毒的小篆写法如图:

(毒的小篆写法)

2、?。读作fēn。这个字已不常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初生其香分布”,意思很明白,就是草初生出来的香味分布的意思,草木的香气,这不就是“芬”的意思吗,实际上,?通“芬”,就是草初生时的香气,后来才用来通指植物不管是花还是草发出的香气。

(草发出的香气)

篆刻时需要注意:在《说文解字》里没有芬字,如果刻小篆印章,用到“芬”字,如果严格按照说文解字来写,就只能写作“?”,但是如果是人名章,又要与章的主人商量,说明原因,是刻成草字头还是屮字头,让主人自己拿主意,或者在边款里注明清楚。?的小篆写法如图:

(?的小篆写法)

3、<上屮下六>。读作lù。这个字GBK字库里没有,肯定不是常用字了。《说文解字》里解释说:“菌<上屮下六>,地蕈,丛生田中,从屮,六声”这是一种菌类,如图:

(地蕈)

因为菌类是个庞大的植物系,所以这里的配图不一定准确,菌类专家可以指正,就是这一类的东西叫<上屮下六>,它的小篆写法如图:

(<上屮下六>的小篆写法)

4、熏。读作xūn或者xùn。读作xūn时,是一般常用字。《说文解字》释作:“火煙上出也。从屮从黑。屮黑,熏黑也。”意思也直白,就是火烟上出,从屮从黑,段玉裁给的注解稍明白一些:“此煙上出。而煙所到處成黑色之象也。合二體爲會意。單言上體則爲叚借。與璗本金而从玉同意。故居部末”就是烟向上熏炙的意思,烟所到的地方成了黑色,合二体在一起理解这个字就是会意字,如果单言上部的屮就是假借,段玉裁还举例说,跟玉部的“璗”是一个情况,“璗”本不是玉,但是它是金子同玉的颜色一样,所以归到玉部最后一个字;“熏”不是“屮”,但是却是屮点火起烟最终熏黑所至,所以归到“屮”部最后一个字。熏后来上部演变成了千,已经远离了本义。读作xùn时,是方言用字,就是(煤气)使人窒息中毒。比如,被煤气熏着了。熏的小篆写法如图:

(熏的小篆写法)

5、艸。读作cǎo。其实就是草,这是《说文解字》540部部首之一,在现代的201部部首检字法里仍有艸部,跟“草字头”归在一起。在《说文解字》中,艸部是一个大部,归属在这个部首之下的汉字有445个(比前面的玉部还多,可见,自然界的跟草有关的东西比跟玉相关的东西多多了),艸作为部首,一般都在字的上边,简写就写作“艹”,所以我们称做草头或者草字头。归属到这个部中的汉字大致多与草木有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类:(1)指树木以外的植物名,比如茶、蒜;(2)指草木的属性或者状态,比如芳、萎;(3)指与草木有关的动作,如苫、落。字很多,但其实认真归起类来,并不复杂。

(茻其实就是草原的意思)

好,先说艸这个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屬皆从艸”,百草,是两个屮合在一起,一个屮是草,两个屮还是草,其实三个屮组成的芔其实也是草,就是花卉的“卉”,是三个以上的草,众多的草;四个“屮”组成的字叫“茻”,其实也是草,通“莽”,是密密麻麻的草,就是草原了。现在经常看到的一个 *** 用语叫”又双叒叕“,通常读作(yòu,shuāng,ruò,zhuó)。表示某事物变化更替相当频繁,也表示一件事反复出现。其实,屮艸芔茻(chè,cǎo,huì,mǎng)也是一个类似的组词法,只是还没有被人经常使用罢了。好理解,所谓的“艸”,起实就是草,是草本植物的总称。《广韵》解释说是“百卉也,经典相承作草”,归笼到一起这么多,其实艸,就是草,再平常不过了。现在不这样写了,写作草。艸的小篆写法如图:

(艸的小篆写法)

6、莊。读作zhuāng。这是个常用字,就是现在的简化字“庄”。《说文解字》解释作:“上諱。”太简单了,就说了一个“上讳”,徐锴系传添了注解:“后汉孝明帝讳,故许慎不解说而最在前也。”后汉,指的东汉,孝明帝是东汉的第二个皇帝刘庄,光武帝刘秀的第四个儿子,许慎不敢多做解释,就说了这是”上讳“,意思自己理解,再多说可能要掉脑袋了,因为是上讳,所以这个字放到了艸部的部首外的之一个汉字。

这个字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一个草,下面是一个壮,要理解这个字先要理解壮字,好在35课我们已经说解过壮字,它就是大的意思,盛大、旺盛、强健、雄壮的意思,那么,加了一个草字头呢,莊的本义是指的”草盛貌“。《玉篇.艸部》解说了是“草盛皃”。因为壮的本义的原因,在强大的权力面前人自然会显得庄重,严肃,因此,莊又有庄重、严肃意思;再引申出来恭敬的意思;为了表示恭敬,往往需要隆重修饰自己的形容,又有了”盛饰“的意思;为了迎接强大的权力人士,又需要提供专门的通道以示庄重,因此,莊又有”通道“的意思;

(英国的庄园)

强大的人一般居处相对宽阔,而且草木茂盛的地方容易形成庄园,村庄,它又有村庄、园圃的意思;通常情况下封那建时代的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寺院往往占有大量的土地,称庄园,皇庄。由此更加引申,规模较大的商店叫庄,比如钱庄、布庄,饭庄;在牌戏或游戏中一般强力的人又称庄家。它还是一个量词,相当于一件,后来通”樁“;莊还是个姓,比如前乒乓国手庄则栋。莊的小篆写法如图:

(莊的小篆写法)

其实《说文解字》里的汉字部首大致分为七类,分别如下:1、以人体为内容的;2、以器用为内容的;3、以动物为内容的;4、以植物为内容的;5、以自然界为内容的;6、以数字为内容的;7、以干支为内容的;汉字也由这些部首逐渐生发,由此组成了庞大的汉字世界。理清了这个头绪,《说文解字》中的汉字就好理解,也容易记忆多了。

(【说文解字】之37,部分图片来源于 *** )

中草药香蕈

?

香蕈

拼音Xiānɡ Xùn

别名香信(《本草求原》),香菇(《随息居饮食谱》)。

出处《日用本草》

来源为侧耳科植物香蕈子实体。春、秋、冬季均可收采,采得后除去泥砂杂质,晒干或焙干。

原形态菌盖径可达10厘米,表面黑褐色,有不规则的裂纹;下面有许多分叉的菌褶。菌柄弯生,白色。盖膜为绵毛状,盖开展后,仅在柄的上部留存毛状的痕迹。

生境分部寄生于栗、柯、槲等树干上,通常都用人工培养。浙江、福建、江西、安徽、广西、广东等地均有。

化学成分干香蕈食部占72%,食部每100克中含水分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物54克,粗纤维7.8克,灰分4.9克,钙124毫克,磷415毫克,铁25.3毫克,维生素B1-0.07毫克,B2-1.13毫克,尼克酸18.9毫克。新鲜香蕈除含水分85~90%外,固形物中含粗蛋白质19%,粗脂肪4%,可溶性无氮物质67%,粗纤维7%,灰分3%。蛋白质中含白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三者之比为100:63:2。干香蕈尚含一种蛋白质,含量约2.35%,其中谷氨酸含量为17.5%。干香蕈的水浸物中含组氨酸、谷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天门冬氨酸、天门冬素、乙酰胺、胆碱、腺嘌呤及痕迹量的三甲胺。脂肪的碘价为139,可见所含脂肪酸的不饱和度甚高。用乙醚抽提所得的油脂部分,不皂化物占30%,混合脂肪酸占60%;后者的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占80%,蜡酸占10%;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占80%以上,油酸占10%;不皂化物中,除麦角甾醇外,尚有菌甾醇等。又含一种有强臭的"蜡",熔点38℃,分子中含-CHO,-SH,-SS-基。香蕈中的麦角甾醇,无论用日光或紫外线照晒,皆可转变为维生素D2,故香蕈为抗佝偻病食物之一。香蕈含维生素C甚少(东北产者含0.27微克),又缺乏维生素A及A原。香蕈所含碳水化物以半纤维素为最多,此外尚有甘露醇、海藻糖、葡萄糖、糖原、戊聚糖、甲基戊聚糖等。香蕈的呈味物质,是一群水溶性物质,其中腺嘌呤是主要者之一;其香气,新鲜者以松茸醇为主(占90%),此外尚含正戊基乙基酮4~6%;干燥香蕈,香气则以酮为主。浙皖制造干香蕈,系在炭火上烤干,烤干后,才具有"香菇"的特有佳香,与新鲜者大不相同。新鲜香蕈含分解核酸的酶,水解核酸产生嘌呤等成分。

香蕈所含降低血脂的物质有香蕈太生和2R-羟基-4-(9-腺嘌呤基)丁酸

药理作用香蕈有降低血清脂质的作用,在大鼠饲喂含香蕈的饮食(同时加胆甾醇1%,酪蛋白18%,棉子油5%)1~2月后,可使血清胆甾醇含量较不给香蕈的对照组为低,但肝脏中胆甾醇含量则与对照组无区别。在给胆甾醇1月后,再给香蕈也同样有效(即血清胆甾醇水平下降之速度较不给香蕈者为快)。水及稀醇溶解之部分有效,而醚溶者无效。高脂血症的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高血压病患者)连服香蕈有效成分150~300毫克/天15周后,甘油三酯、磷脂、总脂及非酯型脂肪酸均有所下降,停药后血脂质梢上升,再给药又可下降。肝功能(SGOT,SGPT,血清总蛋白量、凝血酶元等)则无任何影响。曾分离其有效成分,主要为Eritadenine;另分离出之次要成分为2R-羟-(-腺嘌呤基)-丁酸,效果远较Eritadenine为差。

性味甘,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寒。"

归经①《本草求真》:"专入胃。"

②《本草再新》:"入肝经。"

功能主治益胃气,托痘疹。

①《日用本草》:"益气,不饥,治风破血。"

②《本经逢原》:"大益胃气。"

③《医林纂要》:"可托痘毒。"

④《现代实用中药》:"为补偿维生素D的要剂,预防佝偻病,并治贫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痧痘后、产后、病后忌之。"

各家论述《本草求真》:"香蕈,食中佳品,凡菇禀土热毒,惟香蕈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便不禁。然此性极滞濡,中虚服之有益,中寒与滞,食之不无滋害。取冬产肉厚,细如钱大者良。"

摘录《中药大辞典》

我叫“息肉”,我就是来影响你健康的

我的名字叫息肉,其实我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在你的体内空腔脏器由黏膜覆盖的内表面上,从鼻腔、声带、胃肠、胆囊到子宫、膀胱,都是我喜欢生长的地方。医生就按我们生长的部位给我们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肠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长有两个以上的息肉,就叫“多发 *** 肉”。


息肉


你们肯定以为是现代医学发现了我对吧。其实中医早就发现了我,很荣幸,中医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我的身影,惊不惊喜意不意外?怎么,翻遍了《黄帝内经》都没有找到我的名字?傻了吧,我在《黄帝内经》里面叫做“肠蕈”。是不是发现不认识“蕈”字,来跟我读:“xùn 。”蕈和你们熟知的蘑菇长得差不多,我想你们的祖宗给我取这个名字大概是因为我就像长在肠道的蘑菇吧。古人和你们现代人一样,根据我出现的地方不一样给我取了不同的名字,就像你们的“刘河间”、“朱丹溪”一样,按照地名取个外号,其实都是我。

你们肯定很奇怪我怎么会出现在你们的体内吧。其实《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过我出现的原因:“肠蕈如何?歧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证治准绳·杂病》也给写过传记:“夫肠者大肠也,覃者延也。大肠以传导为事,乃肺之腑也。肺主卫,卫为气,得热则泄,得冷则凝。今寒客于大肠,故卫气不荣,有所系止而结痕在内贴着,其延久不已,是名肠罩也。”说白了,我的出现是因为你们饮食不调,恣意饮食生冷之品,寒邪凝聚在肠道表面,时间久了给我营造了一个湿热的环境,我就开始生长啦,包括胃、胆囊、子宫这些地方都是我喜欢去的地方;凡是有湿热的地方就会有我的身影。

当然早期我也不会给你们带来特别明显的不适,毕竟我需要可持续发展,你们太早发现我肯定想着除之而后快,我也是个有智谋的病。比如我去胃里居住,偶尔会让你胃胀、消化不良,或者反酸烧心,当然,这些事儿不全部是 *** ,溃疡那小子也常干这事儿。有时候我也喜欢去胆囊小住,这时候你们可能就会觉得胁肋部胀满不适、口干口苦了。对了女同志的子宫我也常去,引起月经增多、白带异常、 *** 出血、子宫增大、疼痛等症状。


你看,我惹的麻烦还真不少吧。这还不算什么,人们最怕的还是我的癌变,因为癌变是偷偷摸摸进行的,一旦出现症状被发现,就很有可能已成晚期癌症,有了广泛的转移,这时医生对我也束手无策了。当然,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还是看天资啦,悄悄给你们透露一些我们家族内部消息吧:

1. 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息肉,应将其当作恶性来看待;

2. 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

3. 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患者不必紧张害怕。但宽基广蒂的息肉常难平安,容易癌变。

4. 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

5. 多发 *** 肉癌变的几率增加,如一个息肉的癌变率为1%,那么生长了100个息肉,癌变可能就接近100%。

唉,算了,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我就告诉你怎么防止我找上你吧。



(1)对于消化道息肉而言。

①不恣意饮食生冷,不恣意饮酒,不给我创造湿热的环境我就不会去找你。

②宜常取食易于消化、质地较软的食物。力求大便通畅,宜食用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银耳、海带等。

③宜摄取具有润肠作用的食物,如:梨、香蕉、菠菜、蜂蜜、芝麻油及其他植物油、动物油。



(2)对于子宫息肉而言。

①保持外阴清洁,勤洗澡及更换内衣在此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和盆浴至少1个月。

②坚持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注意调整个人心态。

③定期去医院进行妇科检查,特别是出现外阴瘙痒、分泌物增多及手术后。

④预防子宫内膜息肉需要注意经期卫生,加强孕期保健,不可私自堕胎。

#大家健康超能团##直肠息肉##宫颈息肉#@大家健康

标签: 读音 怎么 什么 意思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