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进京去见毛主席(之四)
(九)“天堂”杭州有美景
(万海东摄影)
从上海到杭州路程很短,只有短短两三个小时。沿途的江南风光、三吴形胜确实好看。到了被称为“天堂”的杭州后,完全被这里的旖旎景色迷倒了。
西湖,无疑是“天堂”景色的集中体现。它三面环山,面积很大,绕湖一周据说有三十多里路。湖面被孤山、白堤、苏堤和杨公堤分隔为五片水面,每片湖面都有许多景点,每个景点都各有特色。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湖心,夕照山上的雷峰塔与宝石山上的保俶塔隔湖相望。由此,西湖形成“二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白堤和苏堤是西湖风景的精华集中所在。史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期间,大力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杭州至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并非西湖中的白堤,而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张冠李戴,借西湖白堤来纪念这位伟人。
与白堤齐名的是苏堤。这条堤千真万确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领导修建的。史料记载,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由于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苏轼在杭州主政期间向皇帝上疏,议请修筑堤坝并得到批准。他动员20万人疏浚西湖,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近6里的长堤,并在堤上建起6座石拱桥,自此西湖南北两边的山得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
“西湖十景”高度概括了此处的优美景色。所谓十景是: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清康熙帝南巡时,将十景名称作了订正,并分别为之题字。现今,每个景点上都可以看到康熙的题字石碑和碑亭。后来,乾隆帝南巡杭州,就十景各赋诗一首,镌刻于碑石阴面,使西湖十景更广为人知。
历代以来,无数文人骚客、社会贤达都对西湖非常钟情,常在这里小憩闲居、游湖观景、吟诗作画、附弄风雅。西湖美景由此名声大噪,同时,杭州也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 *** 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和改建公园,整修各处寺庙,修建新的景点。尤其是修筑了环湖大道,使这处历史名胜焕发出新的气象。西湖的秀丽风光也得到国家更高领导人的青睐, *** 主席经常下榻西湖国宾馆。1953年12月,毛主席还在此地主持起草了之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万海东摄影)
(十)“天堂”杭州有文化
杭州不仅风景优美,更有着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湖湖光山色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眷顾,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诸多名篇典籍。白居易在杭州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等。与白居易一样,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等。还有著名的诗人柳永、杨万里、徐志摩,著名的散文大师张岱、鲁迅、俞平伯等,都留下了许多名篇。耳熟能详的佳句可信手拈来,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最忆是杭州”;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柳永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等等。
杭州襟江带湖,气候温暖湿润,常有和风细雨、朝云暮雾,独特的小气候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因此古来便成为著名的产茶区,茶文化历史悠久。杭州茶类型多样、绚丽多姿,有精湛的采制茶工艺,有独特的品质风格和品饮趣味,有独具风韵的众多茶馆,还有许多古老动人的茶道传说。杭州一带名茶有几十种,各有特色,但最为著名的当数西湖龙井。这种茶产于龙井村的狮峰山,这里峰峦起伏、云雾缭绕、雨露充沛,非常适合茶叶生长。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著称于世,用当地的特殊水冲泡,看上去犹如兰花初绽、旗枪耸立,茶汤嫩绿、清澈明亮,喝起来香馥若兰、鲜爽可口。
杭州饮食文化也值得称道。浙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而杭州菜为浙菜中的精华。杭州菜 *** 时都会选用最新鲜的材料, *** 过程十分精细,力求营养更大化。尤其注重烹饪技艺,集历代饮食发展之大成,南料北烹、口味交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味。除了菜系,杭州还有许多细腻、精致,色香味美的小吃,如葱包桧、麻球王、酥油饼、片儿川等。可惜穷学生只能流流口水、挂挂眼科。
西湖周围有许多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为杭州增添了浓厚的宗教色彩。灵隐寺,是游览西湖景区的必到之处。它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建成已有1500多年。寺内以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两边附以500罗汉堂、济公殿、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建筑,看起来蔚为壮观。还有著名的保俶塔和雷峰塔,其中,雷峰塔更是伴随着许仙和白娘子的美丽传说而名闻天下。
(万海东摄影)
(十一)“天堂”杭州有精神
杭州名胜还有岳王庙,坐落于栖霞岭南麓,是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的埋葬之地和纪念庙宇。岳飞被害后21年,冤案得到 *** ,宋廷将其遗体以礼改葬于此地,并筑墓建庙。
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岳飞在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所以,到这里看看也是必不可少。
岳王庙门厅上悬挂着巨幅名额,正殿檐间高悬“心昭天日”匾,两侧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对联。殿前两侧有配殿,用来祭祀岳飞的大将牛皋、张宪,并立有二将军雕像。忠烈庙西立岳飞父母的塑像,东立岳飞五个孩子的塑像。
大殿内塑有岳飞彩色坐像,高悬“还我河山”匾额,传说为岳飞手迹。其内,历代名人都有许多题词,最为显眼的是明代人所书的“精忠报国”四个字。
穿过墓门有甬道通至墓前,道旁列有石人、石兽。岳飞墓在正中,呈圆形,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墓左侧是岳云墓,碑上写着“宋继忠侯岳云墓”。整个墓的周围古柏森森,有石栏围护。
墓门的下边有四个白铁铸的人像,均无上衣,袒胸露乳,反剪双手,低头面墓而跪,此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四人。跪像背后的墓门上有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我们这些学生,是听着岳飞的故事长大的。所以,来到岳飞墓前,自然心灵震撼。感佩岳飞的忠诚爱国、大义凛然,痛恨四个奸佞的卖国求荣、蛇蝎心肠,也遗憾皇帝的愚昧和腐朽。我设想着,如果生命中面临岳飞的命运时会怎么办?显然,岳王庙已经给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岳飞已经树立起一尊高大的丰碑和一个光辉的榜样。精忠报国,任何时候都应当是青年人的灵魂寄托和精神支柱,“苟利国家生死以”,“位卑未敢忘忧国”,舍此之外,还能会怎么样?
(待续)
【作者简介】:田新法,男,1950年5月生。大学文化。籍贯河南林州。1968年2月入伍,从戎23年。1990年12月转业,铁路工作近20年。出版文学作品集《春天过后不是秋》《文乐极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