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奶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豆奶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40 0
牛奶与豆奶,谁的营养更加好?结果能出乎你的意料吗?

牛奶与豆奶,到底谁的营养更好?很多小伙伴都会认为,牛奶比较贵肯定营养更好。那到底是不是呢?

动物奶与植物奶

我们来对比一下它们的重要营养成分便清楚了。首先是最重要的钙元素,100克牛奶含钙量约104毫克,豆奶含钙只有5毫克,可以忽略不计。

豪饮

第二重要的是蛋白质,100克牛奶与豆奶都含有3克左右的蛋白质,而且两者都是优质蛋白,但牛奶是动物蛋白更容易消化吸收。在两大主要营养中牛奶完胜。

豪饮

看看其它对整体营养价值影响不大的成分,膳食纤维,牛奶中没有,而豆奶含有1.1克。但想摄入更多的膳食纤维。直接吃蔬果和粗粮更加好。

植物奶

100克牛奶含有脂肪3.2克,胆固醇15毫克,而豆奶含脂肪1.6克,不含胆固醇。对于健康人来说,这点脂肪和胆固醇的差异实际意义并不大,试想一个鸡蛋黄的胆固醇,它的含量就270毫克了。

牛奶

最后是维生素,牛奶中维生素 D A 比较突出,我们日常食物中含维生素 D A 的食物很少,日常比较不容易补充。因此牛奶的的维生素 D A 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豆奶

而豆奶中维生素 K E 比较突出,但很容易可以通过蔬果与坚果来得到补充。

牛奶胜出许多

综合起来牛奶的营养价值确实胜过豆奶许多。

“减负”增营养 养元植物奶健康新选择

近日,咨询机构英敏特发布《2022植物基饮料、酸奶和冰淇淋创新年度分析报告》中文版,就全球重点地区的相关食品饮料发展趋势显示,在亚洲,近一年来植物基饮料的销售占比上升,消费者对更健康、保质期更长的植物基饮料兴趣度正在增加。同期,天猫食品联合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天猫新品创新中心共同发布的2022食品年度六大商业热点中,将植物能量列为2022食品年度热点趋势之一。

目前,各大头部企业纷纷开始布局植物基饮料,作为深耕植物蛋白基饮品20余年的养元饮品,始终专注植物营养和产品研发,不断创新产品种类,致力于以更加营养、美味、可持续发展的植物蛋白饮品,于近日重磅推出新品——养元植物奶,满足消费者对营养健康和味蕾的双重需求。

“减负”增营养,养元植物奶聚焦消费者核心需求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FMI发布的《植物性力量》报告数据显示,近一半的消费者至少会在选择植物性食品和饮料方面做出一些努力,许多人预计未来会增加消费量。该报告强调了消费者思考和定义植物性食品和饮料的一系列方式。最常见的联系是“健康”。消费者还将“纯素”、“素食”、“天然”、“无味”、“绿色”等词与其联系在一起。

不难发现,人们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喝富含营养的药食同源功能饮料、更健康的植物基饮料等。调查显示,健康饮品的市场渗透率不断提升,其增长率已远高于饮料总体增长率。可以判断的是,饮品市场正加快向健康化、品质化转变。

养元饮品作为知名国民植物基品牌,提前洞悉这一市场的巨大空间,精准洞察消费者市场,凭借科研创新、新品研发、数字化发展等优势,在产品方面,围绕营养、健康、以及美味三大主轴纵深发展,不断完善自身产品加购、加大研发投入,根据新消费趋势布局新赛道,全力拓展新品类,重磅推出第二大超级单品——养元植物奶。

养元植物奶为了满足在营养上有更高需求的人群,不光含有3.6g/100ml的优质植物蛋白更添加了300mg/250ml的营养高钙,还有1g/ml的原生膳食纤维,使其营养成分远远领先大多数植物蛋白产品,全面满足不同人群对饮食消费与营养健康摄入需求;原材料采用东北100%非转基因大豆和三大黄金产区优质核桃两种植物基,双重植物营养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营养美味选择,一经上市便迅速引爆市场收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同时,植物基饮品需要突破质构和风味上的技术难题,植物蛋白本身会带有特定的味道,像大豆如果处理不当会带有豆腥味,植物基饮品,需要从技术上提高植物蛋白的风味品质,养元饮品引进了全新的全豆生产设备并于2021年正式投产使用。与此同时,养元植物奶采用的是全球先进的欧洲植物奶生产工艺,采用了无氧微米级研磨,全程无豆渣,真正破除了原料本身豆腥味的味道壁垒,给消费者带来既健康又美味的极致享受。

业内专家对本次养元饮品推新表示,养元植物奶能在众多植物基饮品中脱引而出,离不开其多年的品类深耕,原材料的发掘能力、全面营养的产品差异化健康优势,在触达大多数消费者的同时,也对国内消费循环升级有着重要的助推意义。

倡导科学膳食,养元饮品积极引领产业升级

据全国营养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蛋白质食物来源主要为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46.9%和35.2%,而大豆类食物仅占5.9%,目前我国居民膳食结构还不够合理。近日,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写的《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中,重点梳理了大豆食品的营养健康作用及豆奶的营养特性,为植物蛋白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指导意见。

大豆食品是提供优质植物蛋白的关键食物之一,世界各国膳食指南都将大豆列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美国等多个国家的膳食指南与食品法规将营养强化型的植物奶或大豆酸奶与乳制品归为同一食物组,强调可与牛奶相互替代。

想要形成多样化和营养化的膳食习惯,大豆是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也是植物界唯一的“完全蛋白”,大豆含有总蛋白质的35-40%,能提供人体所有的必须氨基酸,这些优点也使得大豆蛋白成为植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对于长期深耕植物营养的养元饮品来说,坚持选择优质非转基因大豆正是其做好植物奶的基本准则。

并且大豆属于营养价值很高的豆类食材,不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钙、维生素、矿物质,多种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大豆异黄酮等成分,养元植物奶精心筛选每一颗好豆子,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纯正口感和健康品质,并且含有丰富的优质植物蛋白,低饱和脂肪酸、0胆固醇,让人们享受美味的同时身体轻负担。

如今,随着大健康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参与到全民健身、全面营养的追求中。对于养元植物奶来说,只有品质至上,坚守可持续发展步伐,才能将植物基饮品更好地推广给大众,为中国消费者走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植物奶品牌。

豆浆是早餐的佳品、标配,那么豆浆都有哪些营养价值呢?

豆制品主要包括豆腐及其制品、豆芽和豆苗等,后者也被看作蔬菜,而豆浆也是深受人们欢迎的一种食品。

天然大豆有厚实的细胞壁及各种抗营养因素,影响其营养价值的发挥。如干炒大豆蛋白质消化率只有50%左右,整粒煮食大豆也仅为65%;而制成各种豆制品的消化率可高达92%~94%。


豆浆是将大豆用水泡后,磨碎过滤、煮沸而成。它除含钙量比豆腐略低外,其他营养素的含量和豆腐不相上下,蛋白质含量比牛奶略高,含铁量为牛奶的25倍之多,其他营养成分如钙、磷及维生素等比牛奶略少。

豆浆还有它的独特之处,一是蛋白质利用率高,可达80%以上,二是豆浆中所含的大豆皂苷,能抑制体内的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等。


在饮用豆浆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要喝煮熟煮透的豆浆。生豆浆里含有抑肽酶,喝了未煮透的豆浆,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因此,煮豆浆时应在煮沸后再继续煮5min,这样抑肽酶才能破坏掉。

②豆浆不宜空腹喝


豆奶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豆奶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第1张图片-

豆浆、豆奶、豆汁有什么区别? 能替代牛奶吗?

科学饮食是食物之间的互补和总体平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宝塔中明确指出,食物应该多样,每人每天平均需要奶及奶制品300-500g,大豆及坚果类25-35g。

豆浆、豆奶、豆汁, *** 原料都有大豆,从字面意思看,似乎没有太大区别,但其实它们的原料不同、制法不同、外观不同、味道不同、食品分类不同、保质期也不同。

豆浆中的低聚糖促进肠道有益菌群

但不能代替牛奶来喂养婴儿

豆浆在我国各个地区都盛行,地域特色不明显,选用的原料是大豆,是豆子经过磨碎、过滤、煮沸等一系列工序 *** 而成,不含任何添加成分。

豆浆机盛行的今天,豆浆的制法也越来越简单,直接将干大豆和水一起放入豆浆机,开启榨浆模式,不用半个小时,就能 *** 好豆浆,简单过滤下即可食用。

豆浆的味道能被大多数人接受,是一股浓郁的豆香味,细品之下有微微的颗粒感。根据放的调料不同,有咸豆浆和甜豆浆之分。豆浆的颜色由大豆颜色决定,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质地较稀。

豆浆 *** 选用的原料单一,属于食品,保质期很短,一般只有24小时。

豆浆中含有低聚糖,可调节肠道有益菌群、促进肠道功能的有益因子,但食用量过多容易腹胀或排气。豆浆中钙、磷和乳糖含量低,不能代替牛奶来喂养婴儿。伤寒病、急性胰腺炎、痛风和苯丙酮酸尿症等疾病患者,应限制饮用豆浆。

豆奶添加了辅料属饮料类

纯正的豆奶比豆浆更有营养

豆奶是豆子经过精磨,然后添加辅料、牛奶、砂糖、植物油等工序后 *** 而成的,一般为乳白色。豆奶除了含有豆浆的营养成分之外,还有牛奶和其他物质的营养元素,纯正的豆奶比豆浆更有营养一些。

从口感上,豆奶口感较细腻,可以添加各种果汁,味道变化多样,属于饮料,保质期通常有半年以上。

豆汁经过发酵处理

保质期只有24小时

豆汁,是老北京独有的传统特色小吃,一度是宫廷的饮料。选用的原料是绿豆,经过烫豆、磨豆、淀粉分离、发酵等一系列工序 *** 而成。

豆汁进行过发酵处理,颜色偏灰绿色,为明显的稀浆状,静置后出现上清下浊的轻微“分层”。味道很特别,酸甜中带股轻微的臭味,有点苦,如果不习惯,会吃出一股泔水味。

豆汁原材料很单一,保质期很短,一般只有24小时。

早餐的两大招牌豆浆与牛奶

营养成分有什么不同?

牛奶和豆浆虽然都含有优质蛋白质,但所含蛋白质的来源不同;牛奶钙含量高,豆浆中有丰富的钾镁;牛奶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B族含量丰富,豆浆中维生素E和维生素K较多;豆浆中含有丰富的大豆异黄酮,可减少更年期妇女钙流失,牛奶中含有促进钙吸收的乳糖和维生素D。

牛奶含有乳糖,豆浆含有低聚糖。乳糖可以促进钙、铁、锌等矿物质的吸收,但乳糖不耐受者容易腹胀、腹痛、腹泻。

如果条件许可,每天更好既喝牛奶又喝豆浆。这样两类食物可取长补短,在营养上起到互补作用,更有利于健康。

文/胡晓岚(黄石市中心医院营养主任 *** )

重磅!《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发布!豆奶产业要爆发了?

近年来,豆奶的重要性屡被提及。

食品君获悉,9月8日上午,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主办、豆本豆公益支持、多位权威营养界专家参与的“均衡营养·呵护健康——《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发布会暨中国豆奶国民营养均衡计划启动仪式”在京举办。

《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写,系统梳理了大豆食品的营养健康作用及豆奶的营养特性,并针对目前豆奶消费情况提出重要的共识性内容,成为消费者选择豆奶产品的指南,对于豆奶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在此之前,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提出建议,加强“双蛋白”摄入,鼓励增加以豆奶为主的大豆蛋白摄入,发力大豆精深加工产业,助力国民营养均衡发展。

外界关心的是,豆奶到底有何“魔力”,能够赢得多方关注?豆奶对于国民健康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共识发布,豆奶产业的“东风”要来了

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科学技术室研究员黄建作为代表,对《共识》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解读。《共识》提到,大豆食品是中国传统的健康食品,是优质蛋白的重要食物来源,而豆奶是大豆食品消费的重要抓手。

据有关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大豆食品摄入量为10.3 g/标准人日,但3~5岁儿童平均每日摄入量仅为4.4g,不足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而6~11岁儿童摄入量为7.9g,一般成年人为9.7g,老年人摄入量为9.9g,均远低于推荐摄入量。

此外,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食品,70%的成年居民达不到更低推荐摄入量15g。对此,《共识》提出,每天摄入250ml全豆奶可满足膳食针对大豆食品每日更低推荐量。

实际上,中国自古就有饮用豆浆(豆奶)的习惯,在《本草纲目》就有关于豆浆(豆奶)的记载,“豆浆——利水下气,制诸风热,解诸毒”。

不过,目前我国豆奶人均消费量仅为1公斤/年左右,而在香港地区、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人均包装豆奶的饮用量甚至已超过我国内地人均饮用量的10倍或更多。可见,我国豆奶市场的消费需求尚未被完全释放。


国家卫健委食品司原副司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志强表示,当下国民的营养问题已经由不足转为过剩,而膳食的不科学、不合理系其主因。“双蛋白工程”方针政策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新版内容系列指导下,点明对大豆及大豆食品的重视与摄入已成为重要解决方案,消费者对豆奶等植物基食品有很强的需求,豆奶产业迎来重大利好。

总的来说,相较于牛奶产业化、标准化的建设步伐,豆奶产业过去一直“默默无闻”。随着《共识》的正式发布,消费者健康需求的进一步释放,豆奶产业发展的“东风”已经到来。

豆奶“国民基础型”营养地位再受重视

食品君注意到,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等多项文件中,都明确指出了“双蛋白”对于国民膳食营养的重要性,并推荐豆奶和牛奶均衡摄入,产业协同发展。

也就是说,从国家层面制定的营养计划,直接将豆奶产业提升到了和牛奶一般的“国民基础型”营养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陈君石提出,豆奶和牛奶从营养角度来说各有千秋,但从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双碳角度来说,豆奶有着更大的有优势,在产业发展方面更具潜力。《共识》针对豆奶与牛奶的营养差异,明确提出,综合牛奶与豆奶在营养价值、健康效应与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异同,“豆奶+牛奶”成为值得推荐的饮用模式协同实现营养健康作用。

一直以来,大豆蛋白作为植物来源的唯一“完全蛋白”,其营养价值并未被消费市场广泛认知。

实际上,豆奶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还含有亚 *** 、亚麻酸、低聚糖、大豆磷脂以及膳食纤维等重要营养素,有助于降低我国国民营养不均衡造成的相关慢性病发生率。

目前已有包括美国FDA在内的13个国家和地区的管理部门作出认证:每天食用25克大豆蛋白,有降低心脏病风险的作用,这就相当于一杯豆奶的量。

不仅如此,与牛奶相比,豆奶不含乳糖,能与国人常见的乳糖不耐受体质相适配。同时豆奶脂肪含量更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高,还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生物活性物质,是均衡膳食结构的不二之选。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徐坚表示,豆制饮品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豆奶中的大豆蛋白属于优质的植物蛋白,能够提供人体自己无法合成,必须从饮食中吸收的氨基酸,更有利于中国人的体质来吸收,对增强国人体制有着积极的作用。

“《共识》通过更深入、更系统、更科学的研究了豆奶研究价值和行业市场,促进豆奶营养的普及,帮助大众迈出豆奶认知的误区,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具有指导性的参考和指南,重塑了豆奶在营养行业的地位。”徐坚表示。

民族豆奶,世界饮品。把豆奶的营养价值深度植入消费者心底,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尤为重要。

作为豆奶产业的先行者,豆本豆自2017年开始就已经切入了豆奶市场,致力于把豆奶打造成“国民奶”。除了全力倡导大众建立“豆奶和牛奶,双蛋白均衡摄入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豆本豆始终将推动中国豆奶产业的提档升级作为己任,在原料、工艺、营养等维度不断突破,拉动豆奶行业的发展和豆奶消费的热情。

豆本豆以石磨破壁、原浆提纯、分子乳化、无菌锁真“四大核心工艺”为基础,不断以研发推动豆奶产业创新,制造出无添加、高蛋白、低脂肪、常温便携的高品质豆奶产品,把豆奶产业从饮料重新升级为国民基础营养品的高度。

国家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评价中心主任王靖谈道:“随着现在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出现了很多个性化产品的开发,针对于特殊人群,豆奶是一个非常好的营养基料,作为基础能跟其他食物进行很好的搭配。”

随着均衡膳食更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相信中国的豆奶产业将迈出更加坚实的发展步伐,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2022-08(上)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

文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

豆奶是现代食品工业对传统即饮豆浆“升级重做”的预包装食品,其通过现代食品加工工艺可更大限度地保留大豆中的营养成分,并大幅度延长保质期,更适合市场流通,成为可以随时“喝”到的豆制品,是食用方便的植物奶,极大满足了当今便捷和健康的消费需求。目前,多个国家的膳食指南与食品法规已将营养强化型的豆奶或大豆酸奶与乳制品归为同一食物组,可相互替代。本共识中的豆奶特指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的液态加工制品,蛋白质含量2%及以上,也包括豆浆、发酵豆奶、大豆酸奶等,但不包括低蛋白含量的豆奶饮料。本共识汇集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科学、农业科学等领域专家智慧,系统梳理了大豆食品的营养健康作用及豆奶的营养特性,针对目前豆奶消费情况提出重要的共识性内容,旨在引导居民健康膳食,为豆奶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1、大豆食品具有广泛健康益处,在膳食指南中占据重要地位大豆最早起源于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1>。大豆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含有较高的蛋白质(35%-40%)和脂肪(15%-20%),碳水化合物相对较低(20%-30%);与大豆相比,其他豆类如芸豆、赤豆、绿豆、豌豆等含有相对较高的碳水化合物(55%-65%)和相对较少的蛋白质(20%-30%)与脂肪(<5%),往往与其他谷类归为杂粮杂豆类食物<2>。

大豆食品是中国传统的健康食品,其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模式好,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3>。同时大豆食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膳食纤维、大豆异黄酮、大豆磷脂、大豆甾醇、大豆皂苷和大豆低聚糖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长期摄入全豆食品具有广泛的健康益处。国内外研究显示,提高大豆食品或大豆异黄酮摄入量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冠心病及乳腺癌的患病风险<4-9>。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黄酮可改善肌肉质量,预防女性绝经后可能发生的骨骼肌减少和骨质疏松<10>。每日摄入25g以上大豆蛋白可显著降低血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并可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其中对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LDL-C的降低效果更为显著<11,12>。还有大量研究证明,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与降低2型糖尿病、胃癌、肺癌、结直肠癌等的患病风险同样存在关联<3>。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研究显示大豆蛋白食物可用于改善5岁以下儿童急性严重营养不良<13>,同时在“国家大豆行动计划”试点学校中,中小学生群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得到一定改善<14>。此外,大豆蛋白作为食物基质在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辅食中均有所应用。

基于大豆食品的健康益处,世界各国膳食指南都将大豆食品列为健康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15>显示,在世界95个国家(地区)膳食指南的指导准则中,豆类作为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达50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其中大豆推荐量为每日15-25g,并提出豆类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构成之一,建议学龄前儿童(2~5岁)、学龄儿童(6~17岁)、老年人、素食人群等特殊人群经常摄入大豆及其制品<16>。《美国膳食指南(2020-2025)》在健康膳食模式的核心要素中,将大豆列入蛋白质食物组中,并将营养强化的豆奶或大豆酸奶列入乳制品食物组,强调可与牛奶相互替代<17>。日本膳食平衡指南中也将大豆作为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进行推荐,推荐每天3-5份(18-30g蛋白质)的肉、鱼、蛋和大豆食品<15>。此外,英国、意大利、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国家同样在膳食指南中对豆类食品有所推荐。

2、我国居民大豆食品摄入不足,豆奶是提高豆制品消费的重要抓手随着经济和农业发展,食物供给日益丰富,国民膳食结构和整体营养状况得到总体改善,但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的双重负担问题逐渐凸显,膳食营养相关慢性疾病负担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18>显示,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持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与2012年相比,2018年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从25.2%上升到27.5%,成年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从9.7%上升到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从4.9%上升到8.2%。

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营养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居民蛋白质食物来源主要为谷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46.9%和35.2%,而大豆类食物仅占5.9%,蛋白质食物摄入模式不尽合理。从消费模式上,我国居民畜禽肉摄入量较上轮监测呈现明显增加,尤其是畜肉类摄入量已达72.0g/d。与植物蛋白相比,尽管动物蛋白的氨基酸评分与蛋白质利用率较高,但过多摄入会导致动物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增加。WHO提出的健康膳食<19>关键条目之一即膳食总脂肪供能比不能超过30%。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脂肪供能比34.6%,其中城市居民为36.4%,农村居民为33.2%,均超出脂肪供能比上限<19>。因此,适当提高植物蛋白摄入是保证营养均衡,改善国民营养健康水平的可行 *** 之一。

大豆食品是提供优质植物蛋白的关键食物之一,但目前我国居民大豆食品消费率低,且消费量不足。近20年我国居民大豆食品摄入量基本稳定<18,20>,最新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大豆食品摄入量为10.3g/标准人日,但3~5岁儿童平均每日摄入量仅为4.4g,不足推荐摄入量的三分之一;而6~11岁儿童摄入量为7.9g,一般成年人为9.7g,老年人摄入量为9.9g,均远低于推荐摄入量;此外,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食品,70%的成年居民达不到更低推荐摄入量15g<15>。

方便易储存的豆奶可作为提高大豆食品消费的重要抓手。豆浆是深受我国居民喜爱的非发酵型豆制品之一,其饮用历史也可追溯到19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21>,至今仍是我国传统早餐食物之一。豆奶可被认为是豆浆的“升级”产品。我国现行标准《植物蛋白饮料豆奶与豆奶饮料》(GB/T30885-2014)中将豆浆、豆乳和豆奶视为同一种食品,但这是从工业化生产所执行的产品标准角度进行的划分。从实际生活角度分析,豆浆多为家庭、餐馆等利用简单的机器通过小规模加工制得的初级加工品,生产工艺简单,大多不能长期保存与流通;而豆奶多为利用食品科学技术加工制得的工业化产品,其配方和生产工艺均经过严格的设计和规范化,生产流程增加了精磨、均质、脱腥、灭菌、灌装等步骤,制造工艺采用了超微研磨、高压均质乳化、高温灭菌灭酶、无菌灌装等技术以提高豆奶产品的稳定性与营养性,相较于传统豆浆具有常温便携等特点,更便于市场流通,可作为早餐食品、休闲食品等的选择。每天摄入约250mL全豆奶可满足膳食指南对大豆食品的每日更低推荐量<16>。此外,豆奶不仅具有豆浆的营养价值,同时可以作为食物载体进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营养强化。

3、豆奶与牛奶营养价值各具特点,搭配饮用更益健康大豆营养丰富,豆奶保留了大豆的多数营养特性。大豆蛋白以谷氨酸和天冬氨酸为主,同时赖氨酸含量较高,是植物蛋白中生物价更优的蛋白质。豆奶中含有人体必需氨基酸,其回肠真消化率约为92%,可消化必需氨基酸评分为117%<22,2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标准,属于“高质量”蛋白质来源<24>。棉子糖、水苏糖等大豆低聚糖具有益生元样作用,有益于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与保持肠道健康。采用全豆工艺生产豆奶可较大限度的保留大豆膳食纤维,其含量可达传统除渣工艺生产豆奶的3倍以上<25>。豆奶中的脂质多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亚油酸所占比例更高,同时含有丰富的磷脂<26,27>。此外,豆奶保留了大豆籽粒中的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多酚、γ氨基丁酸等多种有益于机体健康的植物化学物<28-32>,但其含量因大豆品种及产品工艺不同存在差异。

豆奶与牛奶营养各具特点。首先,大豆蛋白与牛奶蛋白均属于优质蛋白质,但二者消化吸收模式不同。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属于快消化蛋白,可在短期内形成较高的血液氨基酸水平,而牛奶中的酪蛋白属于慢消化蛋白,短期内氨基酸释放水平低,但持续时间较长,大豆蛋白的消化模式则介于乳清蛋白与酪蛋白之间,不同蛋白组合可影响血液氨基酸水平<33>。其次,豆奶和牛奶中的营养素含量有所差异。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2>,豆奶中脂肪含量约为牛奶的一半,同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而牛奶中钙、钾、维生素A等含量高于豆奶。第三,豆奶和牛奶中各自含有特有的营养物质,例如豆奶中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植物化学物与膳食纤维,而牛奶中含有乳铁蛋白、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等。

基于上述营养特点,豆奶与牛奶搭配饮用更有益机体健康。大豆蛋白与乳蛋白结合的“双蛋白食物”被证实具有多重生理健康作用,例如:运动后补给“大豆+乳清”双蛋白可以协同维持血液中支链必需氨基酸的持续性供给<34>,双蛋白可有效促进抗性运动后肌肉蛋白的合成<35>;双蛋白干预可以明显改善白血病治疗中异基因造血肝细胞移植患者的基础状态和生存质量,缩短治疗时间,改善免疫功能<36>。此外,由于豆奶和牛奶营养素含量不同,且各自含有特有的营养物质,二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均衡营养素摄取水平,从不同角度维持和促进体质健康。因此在鼓励饮奶的同时,可以提倡“豆奶+牛奶”的食用模式,以期获得更全面的营养摄取和更好的社会依从性。

4、豆奶认知仍存误区,合理消费亟待指导对豆奶的认知不足与错误观念是限制我国豆奶消费水平的原因之一。有些人因大豆异黄酮的植物雌激素作用有所担忧。事实上,大豆异黄酮具有“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的特性,其既能代替雌激素与受体结合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又能干扰雌激素与受体结合,表现为抗雌激素样作用,发挥了双向调节的效果,并不会单纯导致体内雌激素作用增强<37>。目前,已有基于人体干预的研究结果显示,大豆异黄酮并不会改变成年男性生殖激素的水平<38>,不会导致成年男性 *** 质量降低<39>,大豆异黄酮暴露对成年男性没有女性化作用<40>;相反,多项研究分析表明,大豆及相关制品的摄入有利于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41,42>,有益于成年男性健康。此外,坚果、咖啡、酒类等多种常见食物中同样含有植物雌激素<43>。

高嘌呤问题同样是消费者对于豆奶的常见错误认知。前期报道根据嘌呤含量对常见食物进行了分组,主要包括:极低嘌呤组(低于50mg/100g)、低嘌呤组(50~100mg/100g)、中度嘌呤组(100~200mg/100g)、高嘌呤组(200~300mg/100g)和极高嘌呤组(高于300mg/100g)<44>。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大豆中黄豆总嘌呤含量为218mg/100g,但加工为豆浆后总嘌呤含量在8~63mg/100g之间,属于极低嘌呤组或低嘌呤组。现有研究结果认为,豆类食物并非引起尿酸升高或痛风的最主要因素。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长达12年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摄入包含豆类在内的高嘌呤蔬菜食物并不会增加男性痛风风险<45>。与之相似,新加坡华人健康研究项目开展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大豆摄入与痛风风险的降低有关<46>。同样,在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560-2017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中并未将豆奶等大豆制品列为建议避免的食物或建议限制食用的食物。

豆奶中不含乳糖与乳蛋白,因此对于乳糖不耐受或乳蛋白过敏等不适合食用牛奶的人群,豆奶可以作为其摄入优质蛋白的理想选择之一。但并不意味着饮用常规豆奶可以替代牛奶。《美国膳食指南(2020-2025)》在对乳制品的推荐中,将强化型豆奶列为乳制品的替代选择,认为其经维生素A、维生素D、钙等营养强化后与牛奶的营养组成和膳食作用相似<17>。因此,根据美国膳食指南推荐,只有特定的营养强化型豆奶可以作为牛奶的替代选择。此外,美国膳食指南同样明确指出婴幼儿1岁以前不建议以牛奶或强化型豆奶饮料替代母乳或婴幼儿配方奶<17>。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并推荐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老年人、素食人群等特殊人群摄入大豆及其制品<16>。但需要注意的是大豆蛋白过敏的人群不适合饮用豆奶。随着食品加工技术的提升,市场上豆奶产品也越发丰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荐消费者“会烹会选会看标签”<16>。标识“纯豆奶”的,其配料表简单清洁,仅为“水、大豆”,不添加蔗糖等调味;标识“全豆奶”,其生产工艺不除渣,因此基本完整保留了大豆中的所有营养成分,特别是膳食纤维;对于老年人群,为利于延缓肌肉衰减,需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可选择较高蛋白含量的豆奶。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售的很多豆奶产品会添加白砂糖等进行口味调配,消费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

5、豆奶产品标准法规、基础研究与市场细分仍待健全与深耕基于大豆食品的营养健康效益及豆奶的营养特性,完善营养与健康声称、营养强化等标准法规,引导居民健康饮食与消费。目前,美国已经批准大豆蛋白降低冠心病风险的健康声称,当一份大豆食品提供的大豆蛋白只要达到6.25克,就可以在产品标签上进行降低冠心病风险的声称标示<47>,如一份250ml豆奶类产品,大豆蛋白含量以3g/100ml计,则每份豆奶提供的大豆蛋白为7.5g,则可以在产品标签上进行降低冠心病风险的声称标示。在鼓励豆奶及发酵大豆酸奶的营养强化方面,许多国家膳食指导中明确强化钙、维生素A、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豆奶和大豆酸奶与乳制品属于同一食物组<17,48>,并指出豆奶中这些营养素的添加在食物营养强化政策中属于典型的合理强化,对于乳糖不耐受或乳蛋白过敏或完全素食的人群,有可替代的选择<49>;另外,为满足这种替代性,一些国家食物强化法规中,特别规定了蛋白质含量与乳制品相近的豆类植物蛋白饮料的营养强化,如澳新强化法规规定蛋白质≥3.0%的豆基饮料和蛋白质≥3.1%的豆基酸奶中,允许进行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和钙,以及其他多种微量营养素的强化<50>。相对于国际上豆奶相关法规的最新进展,我国普通食品的健康声称目前还仅限于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尚未批准其他食物成分和某种食物的健康声称;我国豆奶及豆基酸奶的营养强化,主要按植物蛋白饮料类别进行,未突出强化豆奶与牛奶的替代性。因此,结合国外大豆类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法规标准现状,我国在食品营养与健康声称标准建设、豆奶及豆基酸奶的营养强化标准技术要求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规范和引导豆奶等植物蛋白饮料的市场和消费。

基础研究可以为豆奶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科学证据与技术支持。目前,已有大量报道解析了不同膳食背景下大豆食品与健康的科学证据。大豆中的特色性营养成分亚精胺、异黄酮、甾醇、Lunasin等在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与改善骨骼健康等方面的作用已被广泛证实<51-53>,但这些成分在豆奶中的保留程度仍有待明确,其相关作用机制尚需深入探讨。与牛奶相比,豆奶中标志性营养成分的挖掘仍显不足。此外,已有报道显示大豆经浸泡萌发后其γ-氨基丁酸、大豆异黄酮、大豆多肽等含量得以提高,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含量显著下降<54>,同时微米级研磨、高压均质和高温灭菌灭酶等技术可使大分子蛋白质降解形成多肽、低聚肽、游离氨基酸等,最终形成稳定的水包油乳液体系,适于营养物质装载,更易营养素消化和吸收利用<55>。这些有关豆奶加工关键技术的科学研究为豆奶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技术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可促进豆奶产品营养品质与科技内涵的提升,推动行业良性发展。

此外,我国居民的营养健康问题因人群、地域、饮食习惯等存在差异。豆奶的理化特性使其适宜作为营养强化的食物载体,可以通过营养设计满足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营养健康需求。例如,对于一般人群,可通过豆奶进行钙和维生素D的强化,预防我国人群普遍存在的维生素D和钙缺乏;对于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孕妇乳母、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可采用目标强化方式,根据其营养需求特点进行豆奶的营养设计,在强化微量营养素的基础上添加其他营养强化剂或新食品原料,如牛磺酸、DHA、叶黄素、植物甾醇、益生元、膳食纤维等,达到营养补充目标。

6、落实营养政策,顺应消费趋势,豆奶产业发展迎利好局面长期以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营养健康相关政策,为大豆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政策导向。1996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大豆行动计划'的通知》及2000年发布的《学生豆奶计划》在改善人群营养不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肉、蛋、奶、鱼等动物性食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增加大豆类食品摄入可以提高优质蛋白质的比例<56>。《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简称“纲要”)强调发展优质食用农产品、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奶类与大豆食品三种重要产品。对于大豆食品,《纲要》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57>《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规范指导满足不同需求的食物营养健康产业发展,着力发展保健食品、营养强化食品、双蛋白食物等新型营养健康食品,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58>。《“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要求我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要强化多样化蛋白质来源及新蛋白产业发展<59>。此外,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 *** 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其中“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等内容均是“大食物观”的具体体现。基于此,大豆产业的发展已获多重政策支持,推动豆奶产业升级,加快营养转型等均是“向植物要蛋白”,是对“大食物观”的积极践行,是顺应政策发展的大势所趋。

消费趋势的变化对市场与生产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随着植物基食品的兴起,以植物蛋白代替动物蛋白,并作为基础原料研发 *** 的新型食品和饮料成为备受青睐的消费选择。与动物奶相比,植物奶具有低能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等营养健康优势。同时,相较于动物性食品,植物基食品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植物蛋白和植物基食品的典型代表,豆奶产业发展势必成为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对于促进全民健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也是保护全球生态的重要举措。

7、展望:每日两杯奶,豆奶和牛奶,均衡营养更健康以大食物观为立足点,顺应国家营养政策导向与全球植物基食品发展趋势,在长期科学研究证据支持与食品加工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当下,豆奶产业将在长期历史积淀基础上迸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向科技化、营养化、大众化的转型,成为有助于改善我国居民营养健康水平的重要食物之一。同时,综合牛奶与豆奶在营养价值、健康效应与社会接受度等方面的异同,“豆奶+牛奶”可作为一种值得推荐的饮用模式协同实现营养健康作用。因此,各行各业也应积极联动,主动承担营养健康科普知识的传递任务,引导消费者走出误区,树立科学的营养健康理念,营造豆奶产品科学消费的支持性环境。

考生的营养饮品——豆浆,深度解析其营养密码

豆浆,由大豆磨制而成的液态食品,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豆浆作为植物性食品,不仅口感美味,更是一款营养丰富的饮品。

豆浆的营养成分及其对考生的作用

蛋白质:为体力和免疫提供支持

豆浆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对于考生的体力和免疫系统至关重要。蛋白质是身体构建和修复组织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抗体和酶的主要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卵磷脂:促进脑部发育和认知能力

卵磷脂是脑部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于大脑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考生在学习期间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认知能力,卵磷脂可以帮助提高脑部功能,提升学习效果。

维生素E: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维生素E是一种强大的抗氧化剂,有助于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害。考试压力、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容易产生氧化应激,维生素E可以帮助保护身体,维持身心健康。

B族维生素(B1,B2,烟酸):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

B族维生素在能量代谢和神经系统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帮助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维持神经传递,有助于保持精力充沛和集中注意力。

矿物质如钙、铁、钾、镁:维持骨骼健康和电解质平衡

这些矿物质在考生的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钙维持骨骼健康,铁有助于氧气输送,钾和镁维持电解质平衡,保持心脏、肌肉和神经功能正常。

豆浆的营养食谱

食谱名称:燕麦豆浆早餐粥

材料:豆浆200毫升,燕麦50克,蜂蜜适量

做法:

将燕麦与豆浆混合,用中火煮10分钟,加蜂蜜调味后享用。

营养价值: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有助于提供能量和促进消化,使考生一天之始充满活力。

食谱名称:莓果豆浆奶昔

材料:豆浆200毫升,新鲜莓果100克,香蕉1根

做法:

将所有材料放入搅拌机,搅打均匀后倒入杯中享用。

营养价值:富含抗氧化剂和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食谱名称:豆浆炖鸡蛋

材料:豆浆200毫升,鸡蛋2个

做法:

将鸡蛋打入豆浆中,小火炖煮10分钟,稍加盐调味后享用。

营养价值:蛋白质丰富,增强体力,有助于保持考生的精力和体力。

食谱名称:豆浆红枣枸杞茶

材料:豆浆200毫升,红枣5颗,枸杞10克

做法:

将豆浆、红枣和枸杞一同煮沸,小火煮5分钟后享用。

营养价值:有助于补气养血,提高记忆力和专注力,适合长时间学习的考生。

食谱名称:豆浆芝麻糊

材料:豆浆200毫升,黑芝麻粉50克,糖适量

做法:

将豆浆和芝麻粉搅拌均匀,小火煮沸后加糖调味。

营养价值:黑芝麻富含铁和钙,有助于增强抗疲劳能力,保持考生的精力。

食谱名称:豆浆南瓜羹

材料:豆浆200毫升,南瓜100克,枫糖适量

做法:

将南瓜蒸熟后与豆浆混合搅拌均匀,加枫糖调味后享用。

营养价值:南瓜富含β胡萝卜素,有助于保护视力,适合长时间阅读和用眼的考生。

综上所述,豆浆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卵磷脂、维生素E、B族维生素(B1,B2,烟酸)、钙、铁、钾、镁等,它不仅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还能提高免疫力、促进学习效果。在备战考试的时候,将豆浆纳入日常饮食中,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吃好早餐有多重要?维他奶经典豆奶为每日早餐增添美味更助力营养

俗话说,“早餐像皇帝。”早餐作为一天中的之一餐,讲究营养搭配均衡合理,主食+蛋白质+维生素的组合就很符合营养需求。特别是工作压力大的年轻人、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吃好早餐很有必要。维他奶经典豆奶系列就是不错的早餐饮品搭配。其含有易吸收的优质植物蛋白,可为每日精致早餐增添更多营养助力。

营养早餐的新选择

好的早餐不仅要考虑口味、而且也要兼顾营养。营养学专家所推荐的营养早餐搭配单中的食材,不能缺少主食、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果考虑便捷性,“豆奶+水果+全麦面包”也是一个营养早餐搭配组合的不错选择。植物蛋白的补充与摄入对人体营养均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豆奶中的原料大豆是优质植物蛋白,还能够提供维生素、黄酮类、卵磷脂、矿物质等人体所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精致的饮食应从营养早餐搭配做起,维他奶经典豆奶系列则为营养早餐搭配提供美味的选择。

维他奶整合优势科技资源,精选源自黄金种植带非转基因大豆,含易吸收的优质植物蛋白,大豆蛋白质包含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现代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维他奶一次提供3种B族维生素,多维营养好状态。在生产工艺上,维他奶全豆研磨技术萃取大豆中的精华成分,不仅将大豆中的营养成分充分释放,还牢牢锁住了原汁原味的浓醇豆香,是追求营养早餐的人心中的理想饮品。

醇香清甜,早餐更有味

一盒维他奶经典豆奶,一块面包,再配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一份精致的营养早餐就准备完成了。而且维他奶经典豆奶系列冷热皆宜,在温度逐渐上升的夏天,冰镇后再喝别有风味。喝上一盒冰凉解渴的维他奶经典豆奶,香甜清爽的豆奶香气瞬间将周身的热气尽数驱散,浓郁豆香将舌尖的味蕾尽数唤醒,为夏日的盛宴添上一份豆奶独有的醇香与清甜,一口瞬间上头!

早餐就要营养足够,为生活打拼的忙碌时刻更要照顾好自己,维他奶经典豆奶系列丝滑浓郁又不失清新,带来清甜不腻的体验,尽情感受惬意的早餐时光,好不爽快。有维他奶经典豆奶相伴,吃好早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为营养“加码”维他奶凸显豆奶的健康价值

近些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豆奶凭借着健康、天然、营养等特点的加持,逐渐走入消费者的视野,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数据显示,我国豆奶销售规模近5年复合增长率超10%,体量已达83亿元,成为全球更大的豆奶消费市场。但尽管如此,部分消费者仍对豆奶的营养价值定位尚不熟悉。下面让我们一起以维他奶为例,走进了解豆奶的深入营养价值吧!

实际上,自汉朝起的两千年间,小小豆子研磨而成的豆奶在华夏土壤中就不断生根发芽,更被冠之以“国民营养、东方饮品”的称谓。从小作坊到工业化,豆奶行业在日益成熟的生产工艺发展下稳步。而也有研究表明,豆奶的营养及健康益处是越来越多人喝豆奶的重要原因。豆奶的主要益处包括:

豆奶天然不含胆固醇,且热量及脂肪含量较低。

豆奶含有「护心脂肪」 - 不饱和脂肪酸 (例如奥米加-三脂肪酸),且饱和脂肪含量低,对心脏健康有益。

豆奶提供优质大豆蛋白质,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优质蛋白质还有助细胞生长及修补,维持肌肉量。

豆奶含有天然抗氧化素大豆异黄酮,对骨骼健康有益。

豆奶不含乳糖,适合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士饮用。

而维他奶豆奶甄选优质非转基因大豆,用心确保豆奶品质,不仅为人体提供易吸收的优质植物蛋白,更含有多种维生素及烟酰胺,提供身体所需营养的同时,低糖低脂肪0胆固醇,让身体吸收更加轻负担。

维他奶坚持“中国黄金大豆种植区”的非转基因优质大豆作为原料,优质的大豆在人体营养的补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摄入适量大豆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也突出了大豆制品以及大豆食物的重要性,在蔬菜、水果、谷物、乳制品和蛋白质食物这5大基础食物类当中,就有三种食物种类包含大豆食物。由此可见,每天一杯维他奶,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补充身体能量和营养所需,活力满满应对一整天的学习和工作。


【广告】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常喝“豆浆”好处多,但这5类人不适合喝,看看你在其中吗?

豆浆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奶,因其丰富的营养和健康功效备受喜爱。然而,虽然豆浆有诸多益处,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本文将为您介绍常喝豆浆的好处以及五类人群不适宜饮用豆浆的原因。

豆浆,由大豆 *** 而成,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适量饮用豆浆有助于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调节血脂、保护心脑血管健康、促进肠道蠕动、增强免疫力等好处。豆浆中的植物雌激素物质对于妇女尤其有益,可以减轻更年期症状、预防骨质疏松等问题。

然而,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大量饮用豆浆。首先,豆浆中的嘌呤含量高,嘌呤过多会导致痛风病发作或加重,所以患有痛风的人群应谨慎饮用豆浆。其次,患有溃疡病、胃酸过多、消化道溃疡等胃肠疾病的人应避免过量喝豆浆,因为豆浆中的蛋白质容易 *** 胃酸分泌,加重病情。

另外,饮用豆浆也不适合部分肾脏疾病患者。豆浆中的钾含量相对较高,对于肾脏功能较差的人来说,摄入过多的钾可能导致肾脏负担过重,因此患有严重肾脏疾病的人应限制豆浆的摄入量。同样,婴幼儿由于肾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暂不适宜饮用豆浆,以免给肾脏带来额外负担。

最后,部分人群存在对大豆蛋白过敏的情况。个别人对大豆蛋白过敏,食用豆浆可能引发过敏症状,如皮疹、呼吸困难、消化不良等。因此,对于存在豆类过敏史的人群,应慎重考虑饮用豆浆。

综上所述,豆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植物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量饮用有益无害。然而,对于痛风患者、胃肠疾病患者、肾脏疾病患者、婴幼儿以及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需谨慎饮用。在选择饮用豆浆之前,个体差异和身体状况需充分考虑,避免引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He, T., et al. (2017). Beneficial effects of soy milk and fiber on high-cholesterol diet-induced alter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mice. Food & Function, 8(12), 4192-4200.

2. Zhao, Y., et al. (2020). Functional Food Safety: A Comprehensive Review. Comprehensive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 19(2), 827-872.

3. Kalra, E. K. (2003). Nutraceutical—definition and introduction. AAPS PharmSci, 5(3), E25.

标签: 豆奶 功效 营养 作用 价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