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宜宾南溪江段,白鲟最后的珍贵影像——
动图来源:CCTV农业频道,2003年《科技苑》栏目纪录片《抢救大白鲟》
7月21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白鲟——
灭绝。
作为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鱼之一,
此前已在地球上存在了约1.5亿年。
※在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之为鲔(wěi )
白鲟(Psephurus gladius)
图源: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 Nouvelles Archives du 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此外还公布——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此次被提及的3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其中前两种都是中国母亲河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
长江鲟(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
图源:Josephe Hu?t - Nouvelles Archives du 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而以上是“正式通知”——
在人们的以往认知中,
白鲟其实已经“灭绝”过了,
它早已不是什么“幸存的漏网之鱼”。
2003年的长江宜宾南溪江段,是白鲟最后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它曾是“世界更大淡水鱼”称号的最有力竞争者。
摄影:危起伟
2020年,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曾发布研究显示,早在2005-2010年,“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就已灭绝;此外,该研究还显示,早在1993年,白鲟可能已功能性灭绝(即无法繁殖)。截至该研究发布前,中国特有的长江鲟那时还处于“极危”等级(现已被评估为野外灭绝——因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
※文献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969719362382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物种红色名录,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
匙吻鲟科两属(白鲟属和匙吻鲟属)中仅剩下了匙吻鲟属唯一物种——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评级为易危,生活在密西西比河流域。
摄影:JOEL SARTORE
封面新闻记者 杨博
7月21日晚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从此,这在地球生活了1亿多年、中国长江特有的物种,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白鲟最后一次出现是2003年,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专家救助后,给其装上超声波追踪器并放流,但追踪船出故障导致跟丢。此后经过多次寻找,也未找到白鲟的下落。至今,长江也再未发现过白鲟的踪迹。
最后一只白鲟被发现时是什么情况、白鲟对长江生态有着什么作用、为什么会灭绝?对此,7月22日封面新闻采访了四川省水产局二级调研员、高级工程师张志英,同时他也是最后一只白鲟的救护者之一。
2003年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 放流后失去踪迹
2003年春节前夕,四川宜宾南溪县(现为南溪区)的一个渔民误捕了一条白鲟,他当即将情况上报给相关部门。这条白鲟长约3米多,体重200多斤,身上被钩子划了很多伤口,情况十分紧急。
“接到消息后,当晚我们就赶到现场。”张志英说,当时在网箱船内对白鲟进行了救护。第二天一早,相关专家也赶到了现场给这条白鲟缝合处理伤口,大家一起进行救助。
“救助的这条白鲟是雌性而且已经怀卵了,当时很想留下来人工饲养,可惜条件不允许。”他说,因为白鲟属于大型鱼类,饲养的池子要很大,需要水源制造水流,当时养殖的条件也都不符合要求。
救助完后,专家决定给这条白鲟装上追踪器放流,但派出的追踪船因为故障跟丢了,后经过多次找寻也没有发现这条白鲟的身影。“为了救护白鲟我们建了救护中心,但建成后再也没有见到白鲟。”张志英遗憾地说。
白鲟在长江生活了1亿多年 主要分布在四川
根据资料显示,白鲟体长最长可达四米多,体重200至300公斤,属于匙吻鲟科的物种,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多年了。它是中国更大的淡水鱼类,同时也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白鲟大多分布在长江中上游段和金沙江江段,四川是主要的栖息地。”张志英介绍,四川部分江段地理位置合适,水势相对平坦,合适鱼苗成长,是白鲟主要的产卵地。20世纪80年代白鲟还是比较常见,90年代一年能见到一两条,之后就比较难见到了。
到了2003年,整个长江就发现过两次白鲟,一次是在四川宜宾,另一次是在江苏南京。“南京发现的白鲟体色偏黑,四川发现的这条是灰白色,且体型较大。”
从此以后,19年过去了,长江再也没有发现过白鲟的踪迹。
人为因素是导致白鲟灭绝的主要原因
白鲟是一种大型凶猛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动物。这样一种长江食物链顶层的物种为何会灭绝呢?
“主要还是人为因素的影响。”张志英说,在长江拦河筑坝阻断了白鲟的回流通道,导致其无法回到原来的产卵地繁殖,它们也无法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影响了整个物种的繁衍。同时污染及过度捕捞,导致长江鱼类数量整体减少,肉食类的白鲟自然就遇到了食物短缺的问题。
近年来,长江已开始“十年禁渔”,来恢复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这两年通过禁渔效果监测评估来看,鱼类资源恢复得很不错。”他说,大的江河现在基本都看得到鱼了,不像以前根本看不到影子。目前一些珍稀特有鱼类恢复得可能要慢一些,但是一些以前见不到的品种现在逐步地也看到了。
(图片来自 *** )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最后的长江白鲟”目击者:3.52米长 160公斤重 消失在宜宾江水中……来源:成都商报
它是长江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 被视为稀世之珍,业内称它为“水中大熊猫”
刚刚跨入2020年,一个令人遗憾和难过的消息传来:长江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等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一篇研究论文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该论文称,估计在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而世界上最后一只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出现在四川宜宾,但在专家们给它装上超声波追踪器放流长江后,它再也没有出现……“最后一条白鲟消失在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此后再也无人发现。”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回忆,他曾亲眼目睹这条白鲟,“3米多长,很震撼,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它的样子。”
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
论文作者:不代表官方,但科研表明“基本灭绝”
据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该论文的之一作者张辉博士告诉记者,他们只是做一些科研工作,不能代表官方,两者是不同的。“根据我们现有的论文研究、现有的调查及理论推导,证实白鲟存在的概率非常小,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灭绝了。但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那么多,几千公里,不排除有些局部的小生境我们没有调查到,还有几条躲在那里,这种可能性也是不能够完全排除的。”(记者 王春 彭莉)
被救白鲟
雌性,年龄约20岁,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
发现时间
2003年1月24日下午
发现地点
长江涪溪口
消失时间
2003年1月30日凌晨
消失地点
江安“金鸡尾”江段
最后一面
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要追溯至2003年。当时渔民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误捕白鲟后,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对白鲟进行救助,并给它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后放流长江。但后来追踪船触礁导致信号丢失,信号再也没能被寻回。
“最后一条白鲟消失在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此后再也无人发现。”四川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回忆,2003年1月24日下午,宜宾市南溪县(现南溪区)罗龙镇渔民刘龙华作业时,误捕到一条白鲟,迅速向宜宾市水务局渔政部门报告。
“白鲟身上有伤,被送到白沙湾(现宜宾临港)长江水域进行救助。”周涛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长江发现“象鱼”(白鲟)的消息不胫而走。远在江安的周涛听说后异常激动,骑摩托车数十公里后赶到白沙湾江边,一睹“淡水鱼之王”的风采。“3米多长,很震撼,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它的样子。”
“前两天,我突然听说白鲟灭绝了,心里一直很难受,特别特别难受。”2020年1月5日,当年参与救助、追踪白鲟的原宜宾市水利局水产渔政站站长穆天荣十分伤感。穆天荣2017年从宜宾市渔政局退休,他在宜宾渔政部门工作了整整30年,与包括白鲟、中华鲟在内的长江水生生物打了一辈子交道。2003年渔民误捕白鲟时,穆天荣正司“保护长江珍稀鱼类”之责。
更大一条
据穆天荣回忆,2003年1月24日14时过,他得到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消息:南溪县罗龙镇凉亭村涪溪口渔民刘龙华发现一条受伤的长江白鲟。穆天荣立即与翠屏区渔政站负责人乘快艇火速赶到现场。3米多长的大白鲟出现在眼中时,穆天荣惊呆了。“从事渔政管理工作多年来,这是我见到的更大白鲟。”
穆天荣紧急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并马上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危起伟博士联系,请求专家到现场来保护、救助。由于发现白鲟的长江涪溪口一带水流湍急,不利于对白鲟实施救助。穆天荣告诉记者,抢救组请示上级同意后,决定将白鲟送到宜宾市区附近的白沙湾长江边。他还记得,8个壮汉怎么也抬不起沉重的白鲟,而白鲟娇嫩光滑的皮肤更经不住手指的抓捏。最后,人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纯棉制品包住白鲟,通过移动包裹物移动白鲟。
穆天荣记得,白鲟被转移到长江白沙湾渔民免费提供的网箱船后,精神萎靡不振,雪白的肚皮朝着天,这是鱼类濒临死亡的危险信号。穆天荣等渔政管理人员和船上的渔民一起,轮流跳进一米多深刺骨的水里,将白鲟身体姿势扶正,并不断往水里加氧。2003年1月25日凌晨3点,白鲟恢复正常体态,开始摆动起来。
2003年1月26日9时30分,以中国水产研究院著名鲟鱼专家危起伟博士为首的专家组,穿上防水服,冒雨下到1.5米深的江水里,对受伤白鲟进行体检和治疗。直到此时,周涛才基本看清了长江白鲟的真面目:“微红光亮的吻像长长的鼻子,足有一米多长,它的背部呈清灰色,局部带有梅花状斑点,通体油光水滑。”穆天荣记得,受伤白鲟重约160公斤,两处伤口一共被缝合了24针,幸好伤在头部腹皱处,不致命。
最后一针
穆天荣告诉记者,专家们检测出这条白鲟属于雌性,年龄约20岁,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是当时有记录以来人类捕获到的更大活体白鲟,十分珍贵。除了伤口缝合,专家们还给白鲟打了两针德国进口药,并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消毒处理。处理好伤口后,专家们又小心翼翼地在白鲟的腰段侧身部安装了声呐,以便放归长江后进行定位跟踪检测,掌握、研究白鲟的健康及种群生存状况等情况。
危起伟博士表示,白鲟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是稀世之珍。据他介绍,白鲟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其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属于长江特有珍稀鱼类。穆天荣说,业内将白鲟称为“水中大熊猫”,足见其珍稀程度。
2003年1月27日15时30分,四川宜宾白沙湾长江边,已经被救助、打针、缝合伤口后的白鲟恢复良好,精神极佳,具备了放生条件。危起伟博士等专家穿上防水衣,下到网箱船内,给白鲟打了最后一针,然后将白鲟引上柔软的专用担架,抬出船外,再轻轻放入长江。穆天荣至今还记得,在人们剪断白鲟尾部的绳索后,恢复了自由的白鲟将长长的吻露出水面,似乎和救助它的人们作别。
“鱼王”白鲟被放归长江后,专家们的工作并未结束。危起伟、穆天荣等开始追踪白鲟的声呐信号,24小时没有间断。穆天荣的印象中,被追踪的白鲟像个调皮的孩子:往下游游一段,又折返往上游走一段,然后又快速游向下游,无拘无束。2003年1月30日凌晨5点多,追踪船跟着白鲟的“足迹”,追踪到了四川宜宾南溪与江安县交界处附近的“金鸡尾”江段,由于长江大雾,追踪船不幸触礁,螺旋桨损坏,无法继续航行,耽误了六七个小时。遗憾的是,待追踪船修复后,再未发现白鲟声呐信号。
最后一条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就此消失在茫茫长江之中……
最美一愿
消失的“长江最后白鲟”不外乎三种“命运”:一是死了,灭绝了;二是躲起来了,人类十余年的追踪没有发现声呐信号;三是声呐脱落,白鲟脱离了人类的监控。
“我希望是后面两种结果。”
——原宜宾市水利局水产渔政站站长 穆天荣
穆天荣记得,此后多年里,以危起伟为代表的专家们继续在长江搜索声呐信号。最开始主要在重庆至四川宜宾一带长江、金沙江中搜索,没有结果;然后进入三峡库区,遗憾的是仍然没有任何发现。这个300多斤重的庞然大物,仿佛从长江里消失了一样。
“它不可能因伤死去,身体健康得很。”在渔政部门工作30年的穆天荣告诉记者,白鲟被救助后恢复得非常好,身体非常健硕,精神状态极佳,可以用“生龙活虎”形容。在人们追踪白鲟的两天多时间里,回归水世界的白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在穆天荣看来,消失的“长江最后白鲟”不外乎三种“命运”:一是死了,灭绝了;二是躲起来了,人类十余年的追踪没有发现声呐信号;三是声呐脱落,白鲟脱离了人类的监控。“我希望是后面两种结果。”穆天荣说,自己实在不能接受白鲟灭绝的事实。
穆天荣告诉记者,自他1988年退伍从事渔政管理和渔业保护工作以来,1990年代至2003年期间,分别在长江宜宾段发现三次长江白鲟踪迹:一次是1990年,在长江南溪江段,捕获1米多长白鲟,后放归;一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在金沙江四川屏山县江段,发现1.9米长的白鲟死体,被冷冻研究后制成了标本,现在标本应该还在湖北武汉;最后一次就是2003年,发现了更大、也是迄今为止最后的白鲟活体。
“我个人难以接受白鲟灭绝的结论,我希望它只是暂时消失了。”穆天荣说,这几天自己都比较伤感:“希望有一天,白鲟能够‘王者归来’,重现长江。”据了解,虽然危起伟等研究人员认为白鲟已经灭绝,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日前向媒体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记者 罗敏)
长江白鲟灭绝,要避免“哀而不鉴”
进入2020年,人类有了更多的新希望和梦想。但是,对于一些生物来说,却是不能够了,因为它们没有了生命,甚至连整个种群都灭绝了。由于长江白鲟位于长江水生生物的食物链顶端,它的灭绝对长江水生生态的影响极为重大,犹如一个自然区缺少了老虎和狮子,下游的鬣狗就会泛滥成灾,不仅破坏野生生物链,还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此外,长江白鲟的灭绝还是一个严重警讯,其背后是全球很多生物都面临的灭绝困境。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更新后的名录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长江白鲟只是这些庞大的极危濒危物种中提前消失的一个物种而已。
人类活动是造成环境因素退化的重要原因,包括物种栖息地减少、狩猎或野生动物贸易、全球变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可以说,对于长江的过度捕捞、河水污染、航运等都有可能是长江白鲟灭绝的重要原因。即便人们没有捕捞长江白鲟,也会由于过度捕捞其他鱼类而导致长江白鲟的食物减少,使得它们生存困难,难以繁衍,直至慢慢消失。
面对长江白鲟的消失,亡羊补牢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10年禁渔需要尽快执行,也需要严格进行,唯有如此,才不会让长江白鲟消失后还会有中华鲟及其他重要鱼类灭绝,也能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果。(张田勘)
痛心!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1993年葛洲坝下发现的白鲟,这可能是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鲟照片 危起伟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讯(记者陈凌墨 赵贝)7月21日晚,在长江游弋了一亿五千万年的“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最终被正式宣布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昨日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名录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长江特有物种白鲟已经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裸腹鲟多瑙河种群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此次报告提及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都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这一结果表明,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
白鱀豚和白鲟,长江两大旗舰物种先后被宣布灭绝,间隔短短15年。“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危起伟表示,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是它们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训。
“白鲟灭绝和长江鲟野外灭绝,给我们敲响警钟,长江其他珍稀物种万不能重蹈覆辙。”危起伟说,此次IUCN名录中仍属“极度濒危”的长江中华鲟,也已连续5年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命运堪忧。他表示,比白鲟幸运的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已实现人工保种,但要实现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
今年5月,在危起伟等专家的发起下,武汉中华鲟保护中心成立。值得期待的是,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深入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全面推进, 以及《长江中华鲟拯救计划》和《长江江豚拯救计划》的实施,中华鲟等长江旗舰物种的命运有望迎来新的转折。
白鲟最后一次现身是2003年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墨 赵贝
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白鲟体型硕大,可达七八米长。
长江白鲟最后一次现身是2003年大年初一,危起伟和同事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条白鲟,放生并跟踪。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了。
“我们6年沿江寻找8次均无果,悲伤!”危起伟痛惜不已。
没人能想到,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他说。1984年至1993年间,他和同事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他们养活过的最长存活期为29天,是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
2019年9月中旬,围绕长江白鲟等欧亚十几种鲟鱼物种的濒危评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专家组在上海连开3天会。国外专家认为,应宣布白鲟灭绝。此前,危起伟一直不同意。但这一次,危起伟接受了白鲟灭绝的评估结果。在多年监测无果的情况下,近年来,他和团队开始按IUCN评估模型研究白鲟现状,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且可能早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即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IUCN如何定义一个物种的灭绝?“通俗地讲,如果一个物种已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这个物种寿命的时间期限,期间也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该物种灭绝。”危起伟说,白鲟的产卵场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1991年以后却再未发现白鲟自然繁殖。1993年以前,每隔一两年都有白鲟被误捕的记录,但此后很长时间没有发现。
白鲟为何无法实现人工繁殖?危起伟解释:一是当时交通条件不便,接到渔民误捕信息后赶到现场,白鲟多已奄奄一息;二是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水池,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等我们有能力去了解和帮助它时,它却再没有出现了。”危起伟遗憾地说。
2020年1月,楚天都市报率先报道了白鲟面临灭绝一事(详见本报2020年1月4日报道),网友纷纷惋惜:从未谋面,听闻已是永别。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宣布灭绝今天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媒体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楚天都市报报道截图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媒体报道截图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之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长江白鲟是 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古代鱼类之一
“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
它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 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据媒体此前报道,2003年大年初一,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放生并跟踪。 但随后,船触礁,被放生白鲟的电波信号也消失 。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危起伟曾经拍摄到的长江白鲟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网友感叹: 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白鲟灭绝”的消息令网友痛心: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 。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更大规模休养生息。
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
鱼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中国青年报综合报道
“最后的长江白鲟”目击者:3.52米长 160公斤重 消失在宜宾江水中……它是长江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 被视为稀世之珍,业内称它为“水中大熊猫”
刚刚跨入2020年,一个令人遗憾和难过的消息传来:长江特有物种、被誉为“中国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了。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等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一篇研究论文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该论文称,估计在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而世界上最后一只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出现在四川宜宾,但在专家们给它装上超声波追踪器放流长江后,它再也没有出现……“最后一条白鲟消失在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此后再也无人发现。”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回忆,他曾亲眼目睹这条白鲟,“3米多长,很震撼,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它的样子。”
被救白鲟
雌性,年龄约20岁,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
发现时间
2003年1月24日下午
发现地点
长江涪溪口
消失时间
2003年1月30日凌晨
消失地点
江安“金鸡尾”江段
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
论文作者:不代表官方,但科研表明“基本灭绝”
据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该论文的之一作者张辉博士告诉记者,他们只是做一些科研工作,不能代表官方,两者是不同的。“根据我们现有的论文研究、现有的调查及理论推导,证实白鲟存在的概率非常小,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灭绝了。但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那么多,几千公里,不排除有些局部的小生境我们没有调查到,还有几条躲在那里,这种可能性也是不能够完全排除的。”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春 彭莉
消失的“长江最后白鲟”不外乎三种“命运”:一是死了,灭绝了;二是躲起来了,人类十余年的追踪没有发现声呐信号;三是声呐脱落,白鲟脱离了人类的监控。
“我希望是后面两种结果。”
——原宜宾市水利局水产渔政站站长 穆天荣
最后一面
渔民误捕白鲟
专家装上跟踪器放流
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要追溯至2003年。当时渔民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误捕白鲟后,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对白鲟进行救助,并给它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后放流长江。但后来追踪船触礁导致信号丢失,信号再也没能被寻回。
“最后一条白鲟消失在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此后再也无人发现。”四川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回忆,2003年1月24日下午,宜宾市南溪县(现南溪区)罗龙镇渔民刘龙华作业时,误捕到一条白鲟,迅速向宜宾市水务局渔政部门报告。
“白鲟身上有伤,被送到白沙湾(现宜宾临港)长江水域进行救助。”周涛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长江发现“象鱼”(白鲟)的消息不胫而走。远在江安的周涛听说后异常激动,骑摩托车数十公里后赶到白沙湾江边,一睹“淡水鱼之王”的风采。“3米多长,很震撼,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它的样子。”
“前两天,我突然听说白鲟灭绝了,心里一直很难受,特别特别难受。”2020年1月5日,当年参与救助、追踪白鲟的原宜宾市水利局水产渔政站站长穆天荣十分伤感。穆天荣2017年从宜宾市渔政局退休,他在宜宾渔政部门工作了整整30年,与包括白鲟、中华鲟在内的长江水生生物打了一辈子交道。2003年渔民误捕白鲟时,穆天荣正司“保护长江珍稀鱼类”之责。
更大一条
重160公斤
用纯棉制品包裹后救助
据穆天荣回忆,2003年1月24日14时过,他得到一个令他无比震惊的消息:南溪县罗龙镇凉亭村涪溪口渔民刘龙华发现一条受伤的长江白鲟。穆天荣立即与翠屏区渔政站负责人乘快艇火速赶到现场。3米多长的大白鲟出现在眼中时,穆天荣惊呆了。“从事渔政管理工作多年来,这是我见到的更大白鲟。”
穆天荣紧急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并马上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危起伟博士联系,请求专家到现场来保护、救助。由于发现白鲟的长江涪溪口一带水流湍急,不利于对白鲟实施救助。穆天荣告诉记者,抢救组请示上级同意后,决定将白鲟送到宜宾市区附近的白沙湾长江边。他还记得,8个壮汉怎么也抬不起沉重的白鲟,而白鲟娇嫩光滑的皮肤更经不住手指的抓捏。最后,人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纯棉制品包住白鲟,通过移动包裹物移动白鲟。
穆天荣记得,白鲟被转移到长江白沙湾渔民免费提供的网箱船后,精神萎靡不振,雪白的肚皮朝着天,这是鱼类濒临死亡的危险信号。穆天荣等渔政管理人员和船上的渔民一起,轮流跳进一米多深刺骨的水里,将白鲟身体姿势扶正,并不断往水里加氧。2003年1月25日凌晨3点,白鲟恢复正常体态,开始摆动起来。
2003年1月26日9时30分,以中国水产研究院著名鲟鱼专家危起伟博士为首的专家组,穿上防水服,冒雨下到1.5米深的江水里,对受伤白鲟进行体检和治疗。直到此时,周涛才基本看清了长江白鲟的真面目:“微红光亮的吻像长长的鼻子,足有一米多长,它的背部呈清灰色,局部带有梅花状斑点,通体油光水滑。”穆天荣记得,受伤白鲟重约160公斤,两处伤口一共被缝合了24针,幸好伤在头部腹皱处,不致命。
最后一针
被救白鲟恢复良好
具备了放生条件
穆天荣告诉记者,专家们检测出这条白鲟属于雌性,年龄约20岁,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是当时有记录以来人类捕获到的更大活体白鲟,十分珍贵。除了伤口缝合,专家们还给白鲟打了两针德国进口药,并进行了极为严格的消毒处理。处理好伤口后,专家们又小心翼翼地在白鲟的腰段侧身部安装了声呐,以便放归长江后进行定位跟踪检测,掌握、研究白鲟的健康及种群生存状况等情况。
危起伟博士表示,白鲟极具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是稀世之珍。据他介绍,白鲟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其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属于长江特有珍稀鱼类。穆天荣说,业内将白鲟称为“水中大熊猫”,足见其珍稀程度。
2003年1月27日15时30分,四川宜宾白沙湾长江边,已经被救助、打针、缝合伤口后的白鲟恢复良好,精神极佳,具备了放生条件。危起伟博士等专家穿上防水衣,下到网箱船内,给白鲟打了最后一针,然后将白鲟引上柔软的专用担架,抬出船外,再轻轻放入长江。穆天荣至今还记得,在人们剪断白鲟尾部的绳索后,恢复了自由的白鲟将长长的吻露出水面,似乎和救助它的人们作别。
“鱼王”白鲟被放归长江后,专家们的工作并未结束。危起伟、穆天荣等开始追踪白鲟的声呐信号,24小时没有间断。穆天荣的印象中,被追踪的白鲟像个调皮的孩子:往下游游一段,又折返往上游走一段,然后又快速游向下游,无拘无束。2003年1月30日凌晨5点多,追踪船跟着白鲟的“足迹”,追踪到了四川宜宾南溪与江安县交界处附近的“金鸡尾”江段,由于长江大雾,追踪船不幸触礁,螺旋桨损坏,无法继续航行,耽误了六七个小时。遗憾的是,待追踪船修复后,再未发现白鲟声呐信号。
最后一条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就此消失在茫茫长江之中……
最美一愿
但愿它能够“王者归来”
重现长江
穆天荣记得,此后多年里,以危起伟为代表的专家们继续在长江搜索声呐信号。最开始主要在重庆至四川宜宾一带长江、金沙江中搜索,没有结果;然后进入三峡库区,遗憾的是仍然没有任何发现。这个300多斤重的庞然大物,仿佛从长江里消失了一样。
“它不可能因伤死去,身体健康得很。”在渔政部门工作30年的穆天荣告诉记者,白鲟被救助后恢复得非常好,身体非常健硕,精神状态极佳,可以用“生龙活虎”形容。在人们追踪白鲟的两天多时间里,回归水世界的白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在穆天荣看来,消失的“长江最后白鲟”不外乎三种“命运”:一是死了,灭绝了;二是躲起来了,人类十余年的追踪没有发现声呐信号;三是声呐脱落,白鲟脱离了人类的监控。“我希望是后面两种结果。”穆天荣说,自己实在不能接受白鲟灭绝的事实。
穆天荣告诉记者,自他1988年退伍从事渔政管理和渔业保护工作以来,1990年代至2003年期间,分别在长江宜宾段发现三次长江白鲟踪迹:一次是1990年,在长江南溪江段,捕获1米多长白鲟,后放归;一次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在金沙江四川屏山县江段,发现1.9米长的白鲟死体,被冷冻研究后制成了标本,现在标本应该还在湖北武汉;最后一次就是2003年,发现了更大、也是迄今为止最后的白鲟活体。
“我个人难以接受白鲟灭绝的结论,我希望它只是暂时消失了。”穆天荣说,这几天自己都比较伤感:“希望有一天,白鲟能够‘王者归来’,重现长江。”据了解,虽然危起伟等研究人员认为白鲟已经灭绝,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工作人员日前向媒体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罗敏
图据受访者
新 闻 视 角
长江白鲟灭绝,要避免“哀而不鉴”
进入2020年,人类有了更多的新希望和梦想。但是,对于一些生物来说,却是不能够了,因为它们没有了生命,甚至连整个种群都灭绝了。由于长江白鲟位于长江水生生物的食物链顶端,它的灭绝对长江水生生态的影响极为重大,犹如一个自然区缺少了老虎和狮子,下游的鬣狗就会泛滥成灾,不仅破坏野生生物链,还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此外,长江白鲟的灭绝还是一个严重警讯,其背后是全球很多生物都面临的灭绝困境。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更新后的名录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长江白鲟只是这些庞大的极危濒危物种中提前消失的一个物种而已。
人类活动是造成环境因素退化的重要原因,包括物种栖息地减少、狩猎或野生动物贸易、全球变暖、污染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可以说,对于长江的过度捕捞、河水污染、航运等都有可能是长江白鲟灭绝的重要原因。即便人们没有捕捞长江白鲟,也会由于过度捕捞其他鱼类而导致长江白鲟的食物减少,使得它们生存困难,难以繁衍,直至慢慢消失。
面对长江白鲟的消失,亡羊补牢显得极为重要。比如,农业农村部在官网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从2020年1月1日0时起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通告称,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长江10年禁渔需要尽快执行,也需要严格进行,唯有如此,才不会让长江白鲟消失后还会有中华鲟及其他重要鱼类灭绝,也能避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恶果。
长江白鲟灭绝消息传来,“最后的长江白鲟”救助人哽咽:就像一位老朋友永远离开了…2022年7月21日,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
早在2020年初,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等人就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中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该论文称,估计在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就已经灭绝。
文献记录显示,世界上最后一只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出现在四川宜宾,但在专家们给它装上超声波追踪器放流长江后,它再也没有出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白鲟灭绝的消息传来,当年这只白鲟的救助者之一、原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局长穆天荣非常震惊,难过到声音哽咽:“就像一位老朋友永远离开了……”
他有些动情地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所有的生物,当它存在的时候,人们认为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只有当它在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条鱼,而是一个物种,它是生态的一个代表。一个物种灭绝了,今后上亿年可能都不会再形成这么一个物种。真的是太可惜了。这也告诉了人类,真的要保护好自然生态。
↑2019年12月13日,武汉,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生物博物馆内的白鲟标本。
渔民误捕白鲟
专家救助后装跟踪器放流长江 从此消失
现有文献资料显示,长江白鲟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要追溯至2003年。
当年,一位渔民在长江四川宜宾南溪江段误捕白鲟后,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先后远程、现场对白鲟进行救助,并给它装上了超声波跟踪器后放流长江。然而,后来因追踪船触礁导致信号丢失,白鲟鲟从此彻底消失不见。
“最后一条白鲟消失在长江四川江安‘金鸡尾’江段,此后再也无人发现。”四川宜宾长江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回忆,2003年1月24日下午,宜宾市罗龙镇渔民刘龙华在长江涪溪口捕捞作业时,误捕到一条白鲟,随即向宜宾市水务局渔政部门报告。
“白鲟身上有伤,被送到白沙湾长江水域进行救助。”周涛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当时长江发现“象鱼”(白鲟)的消息不胫而走,他听说后异常激动,骑摩托车数十公里赶到白沙湾江边,一睹“淡水鱼王”的风采。“3米多长,很震撼,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它的样子。”
↑2003年,专家在宜宾救助长江白鲟。穆天荣供图
穆天荣,原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局长,也是当年这只白鲟的救助者之一。“两年多前,我突然听说危起伟教授在论文中宣告白鲟灭绝了,心里一直很难受,特别特别难受。但毕竟没有权威国际组织宣布白鲟灭绝,我心里还抱有一丝希望。”2022年7月22日上午,穆天荣得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布白鲟灭绝”这一消息时,退休多年的他正在贵州避暑。
“真的就灭绝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的?真的就没有了吗?” *** 那头,穆天荣难以相信这个消息,反复向红星新闻记者核实,继而哽咽得说不出话,最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穆天荣2017年从宜宾市渔政局退休,他在宜宾渔政部门工作了整整30年,与包括白鲟、中华鲟在内的长江水生生物打了一辈子交道。2003年渔民误捕白鲟时,他正司“保护长江珍稀鱼类”之责。
据他回忆,2003年1月24日14时过,他得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罗龙镇渔民刘龙华发现一条受伤的长江白鲟。他立即与宜宾翠屏区渔政站负责人乘快艇赶到现场。3米多长的白鲟出现在眼前时,他惊呆了,“从事渔政管理工作多年来,这是我见到的更大白鲟。”
随后,穆天荣紧急向上级部门汇报,并马上与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危起伟博士联系,请求专家到现场实施保护和救助。由于发现白鲟的长江涪溪口水流湍急不利于救助。按专家意见,必须将白鲟送到水流平缓的沙滩地带。
穆天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抢救组请示上级同意后,决定将白鲟送到宜宾市区附近的白沙湾长江边。他还记得,8个壮汉怎么也抬不起这只白鲟,而白鲟娇嫩光滑的皮肤更经不住手指的抓捏。最后,人们想出一个办法:用纯棉制品包住白鲟进行转移。
↑2003年,专家在宜宾救助长江白鲟。穆天荣供图
穆天荣率先脱下纯棉衣裤,和渔民一起跳进江中对白鲟进行施救。当地群众也主动从家里拿来毛毯、棉衣、被子包裹住白鲟。最终,工这只白鲟被工作人员与渔民成功抬到运输船上。
穆天荣记得,白鲟被转移到长江白沙湾渔民提供的网箱船后,精神萎靡不振肚皮朝天,这是鱼类濒临死亡的危险信号。他又和渔政管理人员以及渔民轮流跳进一米多深的水里,将白鲟身体扶正并不断往水里加氧。
2003年1月25日凌晨3点,白鲟恢复正常体态,开始摆动起来……
“最后一条长江白鲟”
雌性,约20岁,长3.52米重160公斤
穆天荣记得,2003年1月25日上午,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正国、四川省水产局局长张忠孝赶到宜宾坐镇指挥抢救白鲟;时任宜宾市人民 *** 副市长闻光源、陈华也赶到现场,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抢救白鲟”。
与此同时,一批水生生物专家分别从上海、武汉、成都赶到宜宾,带来抢救白鲟更先进的仪器:一批高级进口药物也从国家农业部通过空中走廊运出。一时间,四面八方的人们一起投入到抢救国宝白鲟的之一线。
2003年1月26日9时30分,以中国水产研究院著名鲟鱼专家危起伟博士为首的专家组,冒雨下水对受伤白鲟进行体检和治疗。穆天荣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专家们将白鲟引上用楠竹和帆布做的临时“手术床”,让白鲟三分之一的身体露出水面,并施以轻度麻醉。
直到此时,周涛才基本看清了长江白鲟的真面目:“微红光亮的吻象长长的鼻子,足有一米多长,它的背部呈清灰,局部带有梅花状斑点,通体油光水滑。”穆天荣记得,受伤白鲟重约160公斤,两处伤口一共被缝合了24针,幸好伤在头部腹皱处不致命。
↑2003年,专家在宜宾救助长江白鲟。穆天荣供图
这只获救白鲟属于雌性,年龄约20岁,体长3.52米,重约160公斤,是当时有记录以来人类捕获到的更大活体白鲟,十分珍贵。
处理好伤口后,专家们又小心翼翼地在白鲟的腰段侧身部安装了声纳,以便放归长江后进行定位跟踪检测,掌握、研究白鲟的健康及种群生存状况等情况。
2003年1月27日15时30分,四川宜宾白沙湾长江边,已被救助的白鲟恢复良好,具备了放生条件。危起伟博士等专家下到网箱船内,给白鲟打了最后一针,然后将白鲟引上柔软的专用担架,抬出船外,再轻轻放入长江。
↑白鲟身体恢复后,专家为其安装声纳系统。穆天荣供图
穆天荣至今还记得,在人们剪断白鲟尾部的绳索后,恢复自由的白鲟将长长的吻露出水面,似乎在和救助它的人们作别。在白鲟被放归长江后,迅速游向下游几十米后突然折返游向上游,画出了清晰而美丽的水线。
2003年1月30日凌晨5点多,追踪船跟着白鲟的“足迹”,追踪到了四川宜宾南溪与江安县交界处附近的“金鸡尾”江段,由于长江大雾,追踪船不幸触礁,螺旋桨损坏,无法继续航行,耽误了六七个小时。遗憾的是,待追踪船修复后,再未发现白鲟声纳信号。
最后一条被救助的长江白鲟,就此消失在茫茫长江之中……
对话白鲟救助者穆天荣:
感觉就像一个老朋友永远离开
它不仅仅是一条鱼,而是一个物种和生态的代表
红星新闻:听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这个消息,你是什么心情?如何看待这个结论?
穆天荣:千真万确?确实是没有了吗?唉……一个物种就这样没有了,我的心情很不舒服。(再次确认)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宣布的?硬是没了?当年救助的那一条就是世界上最后一条了?
所有的生物,当它存在的时候,人们认为它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东西。像这条白鲟来说,相当一部分人就认为“它不过就是一条鱼而已”。只有当它在地球上消失的时候,人们才会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条鱼,而是一个物种,它是生态的一个代表。
一个物种灭绝了,今后上亿年可能都不会再形成这么一个物种。太可惜了,真的是太可惜了。这也告诉了人类,真的要保护好自然生态。这个物种灭绝,会不会还有下一个物种呢?唉,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就是心头特别不舒服。
红星新闻:你是当年之一个对白鲟救助的人,还能回忆起当时救助白鲟的情况和细节吗?
穆天荣:我1988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宜宾渔政局工作,一直到2017年退休,我的工作就是保护水体生态、保护鱼类生态。我对鱼类的感情很深厚。我在岗位上工作这么多年,从未吃过江里的野生鱼,不管是省级还是国家级保护的鱼类,我从来不碰。
记得转业回来之一年,我带着同事巡江,检查到渔民船里的鱼,很多、很大。2000年以后再巡江,就发现渔民船里的鱼很少、很小了。为了保护鱼类,我的工作已经尽力了。
今天听说白鲟灭绝了,我感觉“是不是我们没有保护好它们”,就像一个好朋友,已经走掉(去世)的那种感觉。(穆天荣声音哽咽,停顿了几秒反问记者)咋个就没有了呢?
救助白鲟的时候,我腰椎骶骨摔伤住院刚刚出院,当天中午,我躺在办公室休息床上准备睡午觉,南溪县渔政局的工作人员打 *** 给我,说有人报告误捕了一只白鲟。我说不要开玩笑,我还受着伤呢,对方说当真的。
我赶紧把翠屏区的副站长叫上,开快艇下去查看。当时想着,可能不是白鲟,有可能是长江鲟。于是我们找来一个大盆子放在快艇上,准备装长江鲟。
到达现场后一看,真的是被称为“鱼王”的长江白鲟。它被套在渔船旁边,受伤了,需要救护。它的体型很大,像头牛样,稍微一动,船就要晃。我马上打 *** 给市上、省上报告。而后,省厅又报告农业部。最后收到指令,要立即采取措施救护。
当时照相没有现在方便,我只能在 *** 中描述白鲟的情况。我还给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们打了 *** 报告,他们叫我我们24小时不离开,守护好,他们组织专家到现场施救。
白鲟被误捕的地方是在长江涪溪口一个乱石头积水处,不便于救护。我们组织了当地渔政工作人员和渔民,用手将其抬到装有水的船上,然后运到宜宾城区附近的白沙湾水域。后放在一个渔民提供的网箱里。第二天上午,上一级领导和专家们到底现场,展开对这条白鲟的救护。
我们见证了整个救护过程。专家研究救护方案的时候,我们也参加了。后来也有人问,为何不当时放江。其实,如果当时放江,它的伤势会影响生存。
这条白鲟的伤势在头部和尾鳍,头部伤势严重,必须救护。我们分析它是游到了渔民的网里受到惊吓,到处乱碰,碰伤了头部和腹部。
在专家指导下进行救护。第二天缝合,第三天观察,它的精神好起来了,当天放江。放下去后,它往上游,游了一两百米,它转头,然后又上游。一段距离后又往回游,似乎对人依依不舍的样子……
红星新闻:对于保护鱼类,你还有什么建议?
穆天荣:国家的“十年禁捕”规定真的很好。以前是禁渔期,2月到4月,就三个月的禁捕,放开后仍然是密集开捕。现在的城市建设,各级 *** 和群众都更加注重对生态的保护。“十年禁捕”措施非常得力;其次,法律对电鱼、炸鱼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人员。
“十年禁捕”措施,是我退休的前十年就已经开始研究了。从实施到现在,我一直关注着。我很欣慰,禁捕有了很好的效果,挖沙采石也被规范了,电鱼、炸鱼等行为也越来越少。
退休后,我几乎每天都在长江边上练太极,如果发现有钓鱼的,我会下去给他们讲讲政策,让他把鱼竿收了。很多市民群众看到了钓鱼的人,他们以为我还没有退休,也会告诉我。大家的觉悟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看到江里的鱼多了,大家也很高兴,大家都对生态保护采取积极态度。
我希望大家能善待野生动物,一只小鸟,一棵植物,它们都是生态的代表,不要随意破坏。我希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能纳入中小学教育,广泛进行法治宣传。
对不起,听你说白鲟没有了,灭绝了,我确实半天说不出话,心里不知道该说什么,很不好受。就像是一个很好的朋友去世了,意味着永远永远见不到他了……
红星新闻记者 罗敏 袁伟
实习编辑 朱洁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悲伤!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
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白鲟 危起伟供图
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
此次被提及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都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长江鲟(达氏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其中白鱀豚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但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刊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研究论文(pre-proof):预计2005年-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此回应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博士,同时也是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她将白鲟和已经灭绝的白鱀豚进行了对比:“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这并不是偶然事件,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
长江鲟 危起伟供图
全球拯救淡水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16-2025)》《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我们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来源: 红网
“长江白鲟灭绝”上热搜!湖南一教授找了它42年,最后的答案还是失望来源:华声在线
1月3日凌晨,“白鲟灭绝”的消息占据热搜榜前列,令网友痛心难过。
长江又一特有物种被宣布灭绝
据澎湃新闻和楚天都市报报道,传说可长到万斤、曾经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没能进入新的一年。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珍稀物种被宣布灭绝。
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日前在线发布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一篇研究论文透露了这一消息。
专家们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这是继白鱀豚(极危,CR,可能已灭绝)和长江鲥鱼被研究人员宣布功能性灭绝之后的又一坏消息。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博士,之一作者是该所的张辉博士。
1月2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联系到危起伟。危起伟介绍,2019年9月中旬,国际组织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上海组织了专家组评估,评估结果为,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extinct)。
危起伟和张辉都参加了那次评估会。“大家尊重IUCN的评估模型和专家,但这一结果让人心情沉重。”危起伟说。
俗话说,“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
白鲟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更大的淡水鱼之一。美洲匙吻鲟外形与长江白鲟较为相似↓↓
白鲟和长江中华鲟一样,是距今已有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古代鱼类之一。
42年的寻找,等来的还是失望
"它们(长江白鲟)最后还是没有扛过来。"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授邓学建表示,他曾希望能为学校找到长江白鲟的第二个标本,但也许如今只剩标本、文字、影像和邮票,能告诉世界它来过。白鲟之一次走进邓学建的视野是在1978年,他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那个夏天。毕业后,他一直跟随老师研究动物标本。实验室里,一个药水已经发黄的瓶子,引起他注意。
那里面浸泡着白鲟的标本,邓学建说,老师们是在上世纪 50 年代的湘江找到它的。要是自己能找到第二个标本或者能亲眼见到白鲟就好了。他在那时暗下决心。但除了在实验室见到这个标本外,他再也没有亲自发现第二个标本,或者见到过白鲟。
这种俗名叫象鱼的鱼,鱼鳃非常大,就像象耳朵似的在后面耷拉着,同时,非常大非常重。长江渔民因此取了句俗语:" 猪大 300 斤,鱼大没称秤 "。早在很久以前,它就作为贡品存在。" 这种鱼形态很特殊,是用来朝贡的,除了尾部全身没有鳞片,没有很大腥味,鱼肉是雪白雪白的,没有刺。肉在所有鱼肉中是上品的存在。" 邓学建说。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作为上品食材的它被 " 用板车拖到街上去卖,像卖豆腐一样,要多少切多少,也不用称 "。谁也没想到,今天的我们会失去白鲟的踪迹。
"我留下药水,你们要是发现了奇怪的鱼,就马上联系我啊,帮我留下来,千万千万。" 从 1978 年起,邓学建每年都会来到洞庭湖,在每一个研究基地进行走访,一待就是一个月。西洞庭湖目平湖渔民、保护区技术员彭波涌还有南洞庭湖的渔民老陈,是邓学建长期建立的 " 通讯员 "。一旦发现平时没见过的鱼,他们会马上给邓学建写信,有了手机后,就换成了拍照联系的方式,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这份默契已经成为了习惯。
邓学建说:" 我的小心思就是要找到白鲟。"" 在湘江,它曾经是常见鱼,鼻子很长,和中华鲟一样古老。中华鲟生活在海里,在长江上游产卵,白鲟一直生长在长江,并且身上没有骨板,是软骨硬鳞鱼。" 邓学建说," 长江就是它的家,是它洄游产卵的地方。但它在洞庭湖也有分布,所以我一直在洞庭湖进行研究 "。42 年过去了,渔民找到的所有奇怪的鱼,都没有被署上白鲟的名字。所有的期望,一点点磨成了失望。后来,他唯一的指望成了:在长江还有白鲟。可是唯一的侥幸心理,也在前段时间被三峡大坝研究员的 " 是真的没有看到了 " 给打碎了。"心里咯噔一下,最后一点希望都变成为失望了。" 邓学建形容。那一刻,他心灰意冷。
上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2003年大年初一
十多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与邓学建相比,危起伟博士也许要幸运得多。2003 年 1 月,在危起伟和同事以为再见白鲟遥遥无期时,一个求助 *** 打进了长江水产研究所——四川南溪有渔民在长江中误捕了一尾白鲟!
这是一条长约 4 米、重为 150 多千克的雌性鲟鱼,年龄约 30 岁,其腹中还有大量鱼卵。为避免长途运输对它造成新的伤害,专家将白鲟就近安置在了一个网箱养鱼船上。它的头部和尾部有明显的伤痕,于是专家们对它进行了消毒和缝合伤口的处理。它的皮肤上有一些红色斑块,像是皮下淤血,经过 3 天 3 夜的精心救治,误捕于南溪的这尾白鲟身体状况仍然没有完全恢复,但已经没有致命的伤情了。考虑到网箱养鱼船内空间狭小,专家们为这尾白鲟做了最后一次治疗,并将一个电子追踪仪安装在它身上,接着把它放回了长江。
"它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回到江中,几乎没有等到我们将绳子完全解开,就奋力挣脱跳进了江中。" 危起伟说。救助团队登上安装了跟踪装置的快艇,跟着白鲟身上追踪仪发出的信号顺着长江航行。白鲟先是顺流而下,后来掉头逆流而上,说明它能够抗击水流,体力不错,所有团队成员都为它高兴,也很乐观。专家认真地追踪和记录着白鲟的活动情况,为以后的工作留下了宝贵的之一手资料,这也是人类之一次科学追踪白鲟在自然界生存活动情况。
没想到,当一切工作走入正轨时,1 月 29 日晚追踪快艇的螺旋桨竟然坏了。那天是农历年的腊月二十九,几乎所有人都沉浸在节日的愉悦中,商店关了门,他们找不到地方换螺旋桨。那个年,危起伟过得很不踏实。大年初二,他就带着修好的追踪艇来到长江边,将其放入信号消失的地方。接下来,他们在长江上来回巡航扫描。但最后的信号,再也找不到了。
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此前,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和长江水中精灵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危起伟,之一次看见长江白鲟是1984年,是葛洲坝下的一尾死亡白鲟。
(危起伟曾经拍摄到的长江白鲟 图片来源:楚天都市报)
“白鲟个体大,非常难养活。”1984年至1993年间,他救护过4尾被困的白鲟,仅一尾成功救活,放回长江。
网友感叹: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
“白鲟灭绝”的消息令网友痛心:
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更大规模休养生息。
评论说,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鱼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
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来源:综合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墨)、农业农村部官网、@人民日报、潇湘晨报
长江白鲟宣告灭绝,科学家呼吁为“生者不灭”努力新京报讯(记者 王俊)“淡水鱼王”白鲟被宣布灭绝。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他表示,消息应该早一点公布,“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的生,或让生者不灭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沉默”的淡水鱼王
白鲟身体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后部略侧扁。虽称作白鲟,只有腹部是白色,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呈青灰色。因为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发达的尾鳍上叶大于下叶,被称作歪形尾。
作为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白鲟更大体长可达7米。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
人们常把中华鲟比作“活化石”“长江鱼王”,其实从化石记录上白鲟比中华鲟还要古老。
据了解,白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是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它们的祖先早在一亿年前(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
但与长江中中华鲟、白暨豚、江豚等物种不同,白鲟的知名度比较低,直到这次的“灭绝”消息才把这一“沉默”的物种推到公众视线。
其实早在1999年初步统计,白鲟资源量已不足400尾,而且从1985年以后,全江段未发现过长江白鲟幼鱼的补充群。
危起伟告诉记者,因为水利工程的阻隔,作为洄游类的白鲟不能回到白鲟的自然产卵场,没有生殖,物种自然会走向灭绝。
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于1983年和1987年两次发布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将白鲟列为一类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动物,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被列为IUCN红色目录下的极度濒危物种,并被列入IUCN(1996)CR CITES(1997) 附录Ⅱ(CITES附录Ⅱ)加以保护。
难觅白鲟踪影
被重点保护的白鲟,依旧难寻踪影。
直到2002年12月11日,那天下午2时左右,在长江下关潜洲以北水域捕鱼的渔民捕到一条大鱼。这条大鱼与众不同,有一个硕大的“长鼻子”(吻)。
消息传开后,中科院水产研究所专家危起伟、陈细华从武汉赶到南京,就地展开保护和抢救工作。这是一条长3.3米、重130公斤左右的雌性白鲟,年龄15-20岁,正值中年。
这是自1993年在宜昌江段发现白鲟后的又一条活体白鲟。遗憾的是,经过一个月的努力,这条白鲟最终没有救治成功。
新的希望很快又出现了。
2003年1月,四川宜宾发现一条误捕的白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白鲟工作组的一篇刊文中,记录了这一场放生追踪与信号丢失的全过程。
“2003年1月27日下午3时,救治组在对24日四川宜宾误捕的白鲟进行了成功的抢救后,将该白鲟进行声纳标志放流,并由长江水产研究所进行追踪研究。”
“1月29日5时暂时失去白鲟,当日14:33 在南溪县丁丁石江段再次发现, 21:58 ,白鲟继续向下游移动到达九龙滩江段时, 因滩险水急,航道复杂,追踪快艇发生触礁事故, 快艇螺旋桨和跟踪设备均被损坏,无法继续追踪。”
白鲟工作组分析信号丢失的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人类对白鲟的分布、行为还知道得较少;二是河床复杂,形成许多信号“死角”;三是声呐发生器直接固定在白鲟的身体上,可能发生器脱落后沉积于岩缝或被泥沙淹没。
这可能是人类见到的最后一尾白鲟。
灭绝与否?
根据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周晓华2019年9月刊发的《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一文透露,2006年4月和2007 年1月,科研部门对屏山至泸州弥陀江段进行声呐探测时,在柏溪至南溪江段先后探测到8个白鲟疑似信号。
但白鲟的实体,再无现身。
2018年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
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有白鲟幸存。”危起伟说。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宣布了白鲟灭绝的消息。
“应该早一点公布这个消息。”危起伟说。
但今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表示尚未官宣白鲟灭绝。“目前正在开展的亚欧鲟鱼类全面评估最终结果尚未发布,预计将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大会期间更新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并正式发布评估结果及相应的级别调整。根据目前初步结果,白鲟的情况不太乐观。”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称。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灭绝”的定义,灭绝是一个数量概念,必须在确定某一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后,才能宣布这个物种的灭绝。但是对于大多数野生动物,实际上很难获得关于一个物种最后一个个体是否存活的确切证据。
对此,危起伟告诉记者,“这个结论是科学的,不会改变的。”
据他解释,没有自然繁殖,又过了该物种自然寿命期限,其间没有发现任何个体,即可认定物种灭绝。白鲟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中国最后发现白鲟自然繁殖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2003年至今没有发现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可以推断其已灭绝。
“白鲟作为长江一个巨型物种,就像山里的老虎。白鲟是吃活鱼的,以鱼为生,长江无鱼,那白鲟就很难存活。”危起伟说。
目前,长江生态系统中现存的旗舰物种还有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但它们的保护形势也十分严峻。“逝者已逝,已经无能为力。我们要为生者更好地生,或让生者不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危起伟说。
新京报记者 王俊
编辑 陈思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