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探索了海洋世界的大约百分之五,而其令人难以置信的巨大部分对人类来说仍然是一个可怕的谜团。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喜欢在夏天去海中游泳,但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他们最糟糕的噩梦。
畏惧海洋,保护我们的海洋!
一个女人躺在海底,周围是死去的珊瑚礁碎片。
海狮围攻一名潜水员。
深海。
日落时的灰鲭鲨,灰鲭鲨是海洋中速度最快的动物。
与沉船合影。
西澳大利亚海岸附近,三齿鲨。
斯洛伐克东部,潜水。
粉红色的海豚。
美丽!
人类与海洋。
一只海鸥飞过在初升的太阳光下破碎的大浪。
压迫感!
在深海沉船的边缘。
透明的游动海参。
埃及蓝洞,曾经夺走了多达 200 人的生命。
冰山一角。
乘船而行。
如此大的海浪中冲浪,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锤头鲨的颤抖。
菲律宾,宿雾,莫阿尔博阿尔。
一头抹香鲸尸体搁浅,浑身是血,尾巴上有缠绕的痕迹。
一只鸬鹚在一个大饵球中捕食,像一个面孔 。
潜水员在天然井底部和水面之间,来回穿梭。
双髻鲨。
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凝视着你。
一只海马紧紧抓住一只口罩。
在水下遇到鲸鱼,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
一群海豚追赶着海浪。
罕见的深水鳗鱼幼虫。
对飞行的恐惧,对水的恐惧,在同一个地方相遇。
渺小的人类!
水下长凳。
沉没海底的二战轰炸机。
一名自由潜水员潜入一群杰克鱼中。
潜水的极致体验。
食蟹海豹。
一名潜水员潜入天然井。
突然出现的座头鲸把人们吓坏了!
(图片来源:wiki)
撰文 | 阿娴
审校 | Ziv
你会画鱼吗?
随便找一个小朋友,画出来的估计都是左图这种有着尖尖的嘴和细长身体的鱼,很少见到有人把鱼身画成一个四四方方的盒子。然而,大自然中真的存在这种“异形”鱼!
编辑:好看吗?我画的!(骄傲
右图这个外形浮夸、类似一个黄箱子的鱼,名字叫粒突箱鲀(),俗名木瓜或者黄箱鱼。它们喜欢栖息在太平洋、印度洋以及南大西洋东部的珊瑚礁中,撅起嘟嘟嘴,主要以小型猎物(小蠕虫、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小鱼等)和礁石上的有机碎屑为食。
幼鱼体色是鲜艳的金黄色,身上遍布黑色的圆形黑斑,整只鱼就像一颗黄底黑斑的小圆球。随着鱼的长大,黑色斑点会越来越小,鱼身则呈现出蓝灰色的外观。由于黄箱鱼喜欢独居,胆子又很小,所以这种明亮的黄色和黑色斑点反而变成了它抵抗外界潜在捕食者的警告色。
当黄箱鱼受到攻击或者威胁时,皮肤还会释放一种箱鲀科鱼类特有的神经毒素(Ostracitoxin)。很多人尝试养它但都失败了,其原因就在于如果它们身处相对封闭的水域,例如水族箱内,释放的毒素可能造成缸中其他鱼的“团灭”。
牛角箱鲀的骨骼示意图|wiki
大多数的鱼,从鲈鱼到鲨鱼,都有适应水栖的柔软的流线型身体,可以让它们在水中畅游。但是黄箱鱼的鱼身却有着盒子形状的坚硬骨架,这和我们平时认识的鱼模样有着千差万别,甚至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进化哪里出了问题?毕竟凭借这种鱼身在水里游泳可太慢,太难了啊!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看起来呆呆傻傻,但黄箱鱼的身手却极其敏捷,几乎可以算是珊瑚礁区域最敏捷的鱼类之一。它们是怎么游泳的呢?
图源参考资料<3>
2002年,一组研究人员使用3D打印的箱鲀模型来研究水是如何在它们的身体周围流动。他们发现,当水流侧向冲击黄箱鱼的时候,它们的骨质外壳附近会形成一些小的漩涡,从而稳定箱鱼的运动。这个巧妙的生存技巧对于减少黄箱鱼游泳时水流的扰动以及在湍流水域中保持稳定非常重要,人们也似乎终于找了一个可以解释黄箱鱼为什么长成如此异类还不会被进化淘汰的原因。
仔细观察你就能看到它紧紧贴住身体的尾巴|YouTube
但是,研究人员似乎忽略了一个细节:如果黄箱鱼甲壳周围的漩涡可以给它提供方向上的稳定作用,航向上的任何变化都被漩涡抵消,那么它们将会变得太过稳定而无法快速转向来躲避捕食者。并且,根据人们对黄箱鱼的观察,它是一个非常灵活的“黄箱子”,遇到危险时会快速调转方向、窜入礁石中躲避。
黄箱鱼:我真的是个很灵活的月半子!不信你看!|YouTube
S. Van Wassenbergh等人在2015年的研究反对了之前的漩涡理论,认为这些涡流产生的影响其实被黄箱鱼四四方方的骨架前所产生的力矩抵消了,黄箱鱼并不能以一个稳定的姿态游动,相反,它们非常容易“翻车”。黄箱鱼之所以非常灵活,其实是用背鳍、胸鳍、臀鳍快速翻腾(类似直升机的螺旋桨)帮助身体在流动的水中保持直立。当它们需要快速转弯时,只需将尾鳍向侧面弯折过去,它们的身体就会“翻倒”,帮助黄箱鱼在极小的空间转向。
也就是说,黄箱鱼的敏捷性是由空气动力学上不稳定的身体和鱼鳍运动方式的结合而形成的,再加上它们并不需要长距离游动,又身怀毒液和“盔甲”,所以放弃速度而选择敏捷性正是长期进化的选择。
2006年,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推出了其仿生概念车,其灵感就来源于黄箱鱼。|Wiki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正常的鱼是怎么游的?如果你观察过鱼的运动方式,就会发现它们的运动方式都差不多,都是通过尾巴和鱼身的有规律的左右摆动以及鳍的协调。
鱼的胸鳍和腹鳍可以维持鱼在水中的平衡,和其他鳍不一样的是,胸鳍不是垂直而是水平的,所以在运动的时候胸鳍会上下摆动,帮助鱼控制自己的浮沉。背鳍和臀鳍可以让鱼在水中保持直立,就像帆船底部的龙骨(在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首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一样。
图源参考资料<4>
尾鳍既可以为鱼的游动提供额外的助力,又能帮助鱼改变游动方向。尾鳍向左摆动,鱼向左移动,尾鳍向右摆动,鱼向右移动。
不过,由于生活环境和习性的差异,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鳍的功能和形状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比如金枪鱼、旗鱼等鱼有着叉形或新月形(图一和图二)的尾巴,适合长距离、耐力的游泳;圆形尾巴则适合慢速游动。
图源参考资料<4>
看到黄箱鱼就想起一句歌词:“你说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
(图源YouTube)
参考资料:
<1>https://australian.museum/learn/animals/fishes/yellow-boxfish-ostracion-cubicus/
<2>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full/10.1098/rsif.2014.1146
<3>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517274a
<4>https://www.fishandboat.com/LearningCenter/PennsylvaniaLeagueofAnglingYouthPLAY/PLAY2002/Documents/fishswim.pdf
<5>https://en. *** .org/wiki/Yellow_boxfish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编辑:Atom
鱼鸟相伴游:“九曲十八弯”中的生态天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黄河九曲十八弯”,筑成一道道富有诗情画意的黄河风景,讲述一个个回肠荡气的历史故事,这条个性独立鲜明的母亲河,既可以让我们欣赏“黄河落日圆”的优美,也可以感受“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而黄河的伟大和对中华民族的无私奉献,远远不止是小说和歌词所传唱的。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黄河流域的水生生物虽然没有长江多,但为人类奉献了鱼类130多种鱼类,还有虾、蟹、贝、藻以及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共计超过400种。著名的秦岭细鳞鲑、水獭、大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娃娃鱼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都分布在黄河流域内。
黄河的生物多样性也体现在其流域的湿地类型多元丰富,如果计算包括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在内的土地面积,总面积达39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6%。广袤的湿地也孕育出多种多样的神奇动物,除了上述的鱼虾蟹贝藻之外,最壮观的动物群是水鸟,据统计,黄河流域的湿地拥有水鸟达100多种,超过全国水鸟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
湿地与水鸟 作者提供
据了解,目前黄河流域已建立水生生物、内陆湿地自然保护区共58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48处。
黄河流域渔文化的多样性
中国的历史,有3000多年时间是以黄河河南段为中心书写的,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强盛期,不仅书写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篇章,也体现了生动丰富、立体多元的黄河渔文化画卷。
黄河流域9省份拥有20处世界文化遗产、84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在这些文化遗产中,肯定缺少不了渔文化这道亮丽风景。
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就是半坡人劳动生活的艺术反应。半坡人住在靠近河水的地方,捕鱼为食,鱼对他们的生活太重要了,因此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鱼钩、鱼叉,很多彩陶上也绘画着鱼,表现出黄河岸边生活的群体早期的渔文化。这说明黄河渔文化在中国渔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内陆渔文化的代表。
黄河是大禹治水的流域,而“鲤鱼跃龙门”的故事,是与鱼相关的传说故事中最早、最广、最完整的故事。这则故事所说的正是大禹疏通黄河洪水至山西省河津县西北部,古诗云:“龙门三激浪,平地一声雷”。黄河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河中鲤鱼也无法溯流而上,只能奋力跃过龙门,直至今日,这个故事仍用于鼓励人们全力拼搏、砥砺奋进。
在历史文物中,把鱼表现得最细腻的当数敦煌壁画中的两尾大鱼,是以鲤鱼和鲫鱼为基础神化的,其线条流畅、鳞片清晰,双目炯炯有神。
西夏-榆林窟003号窟西壁 图片来自 ***
自古以来,表现劳动人民的农耕、狩猎、捕鱼等各种社会活动的诗词和文献中,都十分注重表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明代诗人就写有《渔村夕照》,描写捕鱼归来的喜悦与夕阳相映。
唐代小说《酉阳杂俎》记载了唐肃宗于安史之乱时驾临灵武,女娲化人携双鲤觐见肃宗的传奇故事。黄河中游地区鲤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鲤鱼形象广泛地呈现在年画、绣品、雕塑等作品中,鲤鱼吉祥有余的寓意也是人们喜爱它的主要原因,因此,在逢年过节的宴席中,鲤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经过上千年沉淀滋养,黄河流域水产资源丰富,吃鱼文化是黄河渔文化中最凸显的文化形态之一。黄河流域居民素来喜欢吃鱼,对各种鱼类的烹饪也具有独到的技术。唐朝人最喜欢的吃法是鱼鲙,就是把鱼细切成丝的一种饮食加工法。在宋代,流行的河鲜菜品则更加丰富。
黄河鲤 图片来自 ***
黄河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黄河流域是我国分布面积更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生态脆弱区流域之一。而黄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是衡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受水资源禀赋条件、人类活动等诸多因素影响,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水平受到了较大威胁。
黄河水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黄河流域部分干支流污染严重,涉水工程的建设及运行对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境造成了影响,黄河水生生物资源量减少,北方铜鱼、黄河雅罗鱼、兰州鲶等鱼类物种减少、栖息地萎缩,濒危物种保护问题突出,外来入侵物种的不利影响显著增加。
生态空间挤占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由于人类过度干扰管控,加剧了生态空间胁迫与功能萎缩趋势。流域河湖自然生态保护和廊道生态环境功能,面临着复杂影响和系统失衡问题,河湖生态功能损害,生物多样性加速减少。特别是水电资源开发集中河段鱼类生境发生较大改变,土著鱼类物种资源严重衰退。近三十年间黄河鱼类物种减少约一半,土著和濒危保护鱼类资源减少超六成。
我们为保护母亲河做了什么?
近年来,为提高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相关部门采取了各种保护措施,包括开展黄河水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并建设观测 *** ,评估黄河水生生物受威胁状况;加强珍稀濒危和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以及修复涉水工程建设过程中受损的栖息地;系统开展替代生境保护、鱼类庇护所建设、连通性生态恢复、生态岸线保护等措施。保护鱼类资源和“三场一通道”生境。加强对黄河流域原生鱼类等自然物种以及生物群落多样性保护等等。
2021年,在疫情肆虐之时,有报道称在黄河口近海水域发现一条成年黄河鱽鱼,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黄河鱽鱼首次被发现。这个消息不但让为生态系统的修复付出心血的科技工作者感到非常欣慰,也让所有欢喜和爱护大自然的人无比兴奋,为黄河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提升了信心和动力。
黄河鱽鱼 图片来自1955年 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张春霖
《黄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颁布之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了新要求,要恢复水生生物的完整性,重现重点河流和主要支流土著鱼类或土著水生植物的水体清单,修复与保护“三场一道”,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
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符号,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尤其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我们来说,母亲河的健康,就是中华民族的福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早日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作者:刘雅丹(全国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原秘书长助理、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秘书长助理)
审核专家:代国庆(中国藻业协会秘书长)
编辑:武玥彤、谢芸
校对:袁典(实习)
来源: 光明网-科普中国
常见食用鱼之——黑鱼#所见所得,都很科学#黑鱼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体型长而扁平,背部呈深灰色或黑色,腹部为白色或浅灰色。它们生活在江河湖泊等淡水环境中,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一种重要食用鱼类。
黑鱼的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如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此外,黑鱼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A、B1、B2等。
黑鱼的食用 *** 也很多样化。可以清蒸、红烧、煎炸等多种方式进行 *** 。其中清蒸是最为健康的方式之一,能够保留黑鱼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红烧则是最为常见的做法之一,通过加入调料使得黑鱼更加美味可口。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食用黑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新鲜的黑鱼:新鲜的黑鱼身体硬挺而有弹性,并且眼睛明亮透亮。如果发现身体松软或者眼睛昏暗,则说明已经不新鲜了。
2. 清洗干净:在 *** 前需要将黑鱼洗净,保持干净卫生。
3. 合理搭配:在 *** 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搭配调料进行 *** ,但需要注意不要过量添加盐和油。
4. 食用适量:虽然黑鱼营养价值很高,但也不能过量食用。建议每周食用不超过两次,并且每次食用量控制在100-150克左右。
总之,黑鱼是一种营养丰富且美味可口的食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到我们的菜肴中来增加营养摄入。
数分钟咬伤十余人!广西北海一浴场中伤人的“不明鱼类”是哪种鱼广西北海侨港浴场8月16日出现不明生物(鱼类)咬人事件,被咬伤的人数多达十余人。这里是一片免费浴场,一直以来都是这一带人们海泳的绝佳场地,当天下午就有不少游客在这里下海游玩,不料海水中不知什么时候出现了一种咬人的鱼类,张开大嘴对海泳的人们发起了袭击。
仅当地的北海市人民医院银滩医院就接诊了10名被不明鱼类咬伤的患者,医护人员称伤者均主诉是“在海中被咬伤,具体是被什么咬伤的,患者都说不知道。”
该医护人员还表示:“还有的游客可能去了别的医院。”
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位伤者(11岁男童)被咬伤的照片,其大腿内侧有两处伤口,面积都比较大,说明这种咬伤人类的“不明鱼类”个头不小,至于是哪种鱼类,目前还不清楚。
这种鱼咬人的速度非常快,事发时在现场的一名彭姓男游客媒体表示,这种不明生物咬人的时间只有几分钟,至少有十几人被其咬伤,其中一名被咬的游客距他只有一二十米。
彭先生还说公布照片的大腿两处被咬伤的游客是他朋友的孩子,他陪同去医院治疗时看到其它至少十几名被咬伤的游客也在医院治疗。而其中一名手部被咬伤的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自称是发现被咬后用手掰开了鱼嘴,看到了鱼但又不认识是什么鱼。而且由于海水太浑,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看到是什么鱼咬人。
出现不明鱼类咬人事件后,北海侨港海滩安保人员赶紧喊话让所有游客立即上岸,并阻止新到者下海。而北海市海洋局工作人员称在接到通知后就已前往现场调查。
17日下午,参与调查这一事件的北部湾大学教授级高工白丽蓉介绍了情况称,初步判断咬人鱼类的数量不会太多,因为鱼类能进入浴场的地方比较少,或是从防鲨网(有媒体称该浴场为天然浴场,并没有防鲨网)破损的洞口里钻进来的,也或是跃过防鲨网进入浴场。而因未拍到现场咬人鱼类照片,目前只能通过已有资料如伤口图片等先进行研究。
事发后有关部门于17日开始在浴场进行搜捕,动用了15艘船舶,拉网1800米左右。
但是18日公布的调查结果称只捉住了几只螃蟹和几条小鱼。
18日网上所传的侨港浴场中捕获的一条海狼鱼并非此次排查到的鱼类,浴场已辟谣。海狼鱼就是梭鱼,也有较强的攻击性,特别是牙齿很尖利,不过虽然排查中没有捕获到海狼鱼,但也不能排除是海狼鱼所为的可能性。
目前当地浴场大约有2000米的海滩被管控,渔网排查或将继续,以求尽快找出“罪魁祸首”。
那么到底是哪种鱼类?把海泳游客咬伤了呢?不少网友首先就想到了食人鱼,但实际上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因为食人鱼是淡水鱼类,并不在海洋中生存,而且食人鱼体型较小,咬不出像图片中那样的大面积伤痕。
侨港浴场是海滨浴场,那么出现的应该就是海鱼伤人的事件,这就很容易会让人想到会不会是鲨鱼了。时下电影《巨齿鲨》中这种巨型鱼类山洞一般的巨口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东西若是游到海滨浴场,那就不只是咬伤人了。巨齿鲨这种动物被认为是真实存在过的,一般认为生存在距今200万年前,只是体型并没有电影中的大,古生物学家通过其牙齿化石认为这种巨型鱼类和大白鲨很相似,但其体型要远远超过如今的大白鲨,其体重可达90吨,只比如今的蓝鲸小一些,若到了海滨浴场里,别说咬人了,它会直接搁浅的。
其实鲨鱼的种类非常多,截至2021年底,已确认的鲨鱼种类有512种,我国周边海域的鲨鱼种类就在130种以上,有些小型鲨鱼体重只有几公斤,比如猫鲨、狗鲨、鳞睡鲨等。大多数鲨鱼的攻击性都非常强。所以是某种鲨鱼袭击人的可能性相对比较大一些。
已有某位科普博主说是公牛真鲨,这种鲨鱼又称为牛鲨、白真鲨,属于真鲨科、真鲨属。雄鱼成年后体长1.6米-2.2米左右;雌鱼体长稍大,在1.8米-2.3米左右,体重和成年人差不多,是对人类最危险的鲨鱼之一。
但是这种鲨鱼的体型很大,在海滨浴场那么浅的水中游动时会造成很大的动静,很容易被人发现,而且这种鲨鱼撕咬猎物可不只是咬破皮,而是往往会咬下一块肉来,咬出来的伤口也会很大,但伤者大多都是被咬破了皮,所以是这种鲨鱼所为的可能性很小。不过体长在一米以下的未成年的牛鲨所为可能性也是有的。
而宁波海洋研究院工程师方增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咬伤游客的鱼类可能是鳗鲡类和鲀类鱼种,他认为根据现场视频和伤口情况来看,咬伤游客的鱼类像某些底栖类肉食性的鱼类,其主要生活在岩礁、砾石底质为主的海域,领地意识很强,或许是人类海中游泳的活动干扰了它们,所以攻击了人类。他从伤口形状分析认为这一生物牙齿锋利,会造成大面积的创伤。所以他判断咬伤游客的海洋生物或是鳗鲡类的鱼类,比如海鳝、海鳗,但也有可能是鳞鲀类、东方鲀类的鱼类。
这位专家的分析很有道理,但是鲀类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鲀鱼嘴巴不大,咬东西都是直接切断,所以从所咬的伤口来看不像是鲀类所为,不过有些鲀类的背鳍也有很强的伤害性,因其特殊结构而被称为扳机鱼,是可以轻易划伤人的皮肤的。
另外也还有黑鲷和大眼鲷等鲷科鱼类背部的鳍棘很硬,其在受到惊吓后游动时也是会刺伤或划伤人类皮肤的。
但鳗鲡类鱼种所为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它们大多是在海水和淡水中皆可生存,多种鳗鲡类喜欢在浅海活动,特别是产卵时。而且这种鱼类攻击性比较强,不但捕猎时会咬猎物,在遇到威胁时也是会立即张开嘴去咬,所以常年打渔的渔民通常也不敢贸然下手抓它。
但是这种鱼类生性比较胆小,喜欢藏在洞穴中,即使出现在海滨浴场中,在很多人海泳的情况下也会是赶紧溜掉的,虽有咬人的可能性,但短时间咬伤十余人的可能性也极小。
但是动物都有攻击性最强的时候,那就是护卵和护崽的时候,大部分鱼类在产卵后为了护卵,攻击性就很强,鳗鲡类就是在浅海中产卵的,倘若是某种鳗鲡类鱼种把卵产到了浴场中,那么人类在海泳时靠得太近,就可能会被攻击,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攻击多人。所以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相对要大一些。
消息来源:《环球网》8月16日报道《多名游客下海疑被不明鱼类咬伤,广西北海多个部门回应!》
春天吃鱼,懂行人专挑这5种鱼,肉厚刺少营养高,老人孩子都爱吃开春了,气温开始渐渐变暖,这个季节也是很多鱼类临近产卵的时期,鱼产卵前也正是最肥美的时候,鱼的肉质鲜美,高蛋白质低脂肪,是一种非常健康的肉类食材,多吃鱼比吃猪肉强太多了。鱼的品种也有很多,适合春天吃的鱼也不少,春天吃鱼,懂行人专挑这5种鱼,肉厚刺少营养高,老人孩子都适合。春天吃鱼,聪明人专挑这5种鱼,肉厚刺少又营养,老渔民都很爱吃。
一、鳜鱼、桂花鱼
鳜鱼也叫桂花鱼,春天也是鳜鱼特别肥美的季节,肉质细嫩,内含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和各种矿物质营养元素,具有补气血益脾胃的滋补功效。春天孩子长身体可以多吃一些。
1、食材:鳜鱼、葱姜、红椒。
2、鳜鱼处理好洗净,切花刀加入葱姜水均匀涂抹腌制入味去腥待用。
3、生姜、葱绿、葱白、红椒洗净切丝,浸泡在水里待用。
4、锅里加水煮沸,鱼摆盘铺上姜片上锅大火蒸7分钟,关火焖2分钟。
5、出锅倒掉蒸鱼水,搭配葱丝红椒丝,淋上热鱼和蒸鱼豉油即可。
二、鲳鱼
鲳鱼分几种,首选这种海白鲳,这种鲳鱼的肉质非常细嫩,没有小鱼刺,老人孩子都都特别方便,吃起来很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来改善机体的抗病能力,春天可以多给老人孩子吃。
1、食材:鲳鱼、葱、姜。
2、鲳鱼洗净切花刀。
3、葱洗净切葱花、生姜洗净切丝。
4、锅里加水煮沸,鲳鱼摆盘搭配葱丝上锅大火蒸6分钟,焖2分钟。
5、出锅倒掉蒸鱼水,撒上葱花淋热油,倒入蒸鱼豉油即可。
三、多宝鱼
多宝鱼是我们全家人都很爱的鱼之一,肉质非常鲜嫩,没有小鱼刺,吃起来非常放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还有锌、碘、磷、镁等多种营养元素,我们平时经常给孩子吃,简单一蒸就很鲜美。
1、食材:多宝鱼、葱姜红椒、香菜。
2、多宝鱼处理好洗净待用。
3、葱姜红椒洗净切丝,浸泡在水里待用。香菜洗净切段待用。
4、多宝鱼用葱姜水和盐涂抹均匀,腌制入味待用。
5、沸水把多宝鱼上锅加入姜片一起蒸,大火蒸8分钟。(鱼大就蒸的时间长一些)。
6、出锅倒掉蒸鱼水,放上葱姜丝、红椒丝淋热油,淋上少许蒸鱼豉油,香菜点缀一下即可。
四、鲈鱼
春天的鲈鱼也正是鲜美的季节,鲈鱼的味道鲜美,肉质细嫩,也是适合经常给孩子吃的鱼肉之一,鲈鱼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孩子多吃对身体发育也非常好。
1、食材:鲈鱼、葱、姜、红椒。
2、鲈鱼处理干净,肚子里的黑膜也要清洗干净,肚皮切开,背部划上两刀。加入葱姜水涂抹均匀,腌制10分钟待用。
3、锅里加水煮沸,把腌制好的鱼摆盘,搭配姜片一起上锅蒸,大火蒸6分钟,关火焖2分钟,
4、出锅倒掉蒸鱼的水,加入葱姜丝、红椒丝,淋上热油和蒸鱼豉油即可。
五、黄花鱼
黄花鱼大家也都不陌生了,养殖的黄花鱼常见,但野生黄花鱼就特别贵了,养殖的平时买来吃还是可以的,黄花鱼的肉质也非常细嫩新美,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还有蛋白质,非常适合老人和孩子吃。
1、食材:黄花鱼、生姜、葱。
2、黄花鱼处理好洗净,从背部切开,肚子的部分连着。
3、鱼肉用葱姜水和盐均匀涂抹,腌制10分钟入味待用。
4、锅烧热,倒入油烧热之冒烟,然后把擦干水份的鱼上锅煎。
5、煎至两面焦黄熟透即可,出锅可以搭配少许的酱油、小青桔汁一起吃,味道超赞的。
Lily美食谈碎碎念:
以上就是5种非常适合春天吃的鱼,肉厚刺少,老人孩子都非常适合吃,味道鲜美又营养,附上了5种推荐的家常做法,简单又美味,开春了气候变暖,也是孩子长身体的黄金季节,不妨多做给孩子吃。
#(新华全媒+)(9)神州风物|大黄鱼“重生”记新华社照片,宁德(福建),2023年7月21日
神州风物|大黄鱼“重生”记
在宁德泩泩渔业育苗场,厦门大学徐鹏教授团队驻场博士(中、右)向育苗场负责人了解大黄鱼实验苗培养情况(5月9日摄)。一代又一代人的科技接力,让大黄鱼越“游”越强健。
大黄鱼,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主要的渔业资源之一,位列东海渔业“四大海产”之首,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其通体色泽亮黄如金,被赋予了富贵吉祥的东方美学意味。
福建省宁德市三都澳自古就是大黄鱼的生长繁殖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过度捕捞,野生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面对这一情况,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大黄鱼之父”刘家富为代表的闽东水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攻关,成功突破大黄鱼人工育苗技术。随之形成的大黄鱼养殖产业成为闽东沿海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撑。
近年来,宁德以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为契机,推动大黄鱼养殖设施由传统渔排向新型塑胶渔排转型,改善养殖环境、提升养殖效益。同时,实施“国鱼”计划,向上深化“养殖链”,向下拓展“加工链”,并发力电商、渔旅融合,推动产业从种苗、养殖到加工、品牌、市场等全链条提升。
一尾鱼“游”出一个富民兴村强企的大产业。如今,宁德已成为我国规模更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加工、贸易、出口基地,大黄鱼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都”。2022年,全市大黄鱼产量19.47万吨,产值88.7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
新华社发(王志凌摄)
被“误解”最多的鱼,5元一斤都少有人买,殊不知营养不比甲鱼差!俗话说得好:四只脚的不如两只脚,两只脚的不如没有脚,也就是说吃猪、牛、羊肉不如吃鸡、鸭、鹅肉,吃鸡、鸭、鹅肉不如吃鱼肉。
大多鱼类都为优质蛋白,脂肪含量相对较,是非常好的肉类食物。
有这样一种鱼,它的肉质细嫩、肥美、无鳞、刺少、开胃、易消化,价格也便宜,但就是因为生长环境特殊,被大家疯狂吐槽,背负各种“骂名”于一身。
这种鱼就是鲶鱼,头扁口阔,嘴边挂着两根胡须,浑身黏糊糊的,长相有点吓人。其实媚媚觉得鲶鱼有点丑萌丑萌的~~哈哈!
民间曾流传「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等俗语。如今它却从餐桌上的常客沦为「垃圾鱼」、「世界上最脏的鱼」,有些地方每斤降至5元也少有人买。
01
鲶鱼是“垃圾鱼”太脏不能吃?
其实,大家对鲶鱼的误解常见来自下面几个原因:
原因一:吃粪便
鲶鱼是肉食性动物,可以吃腐肉甚至粪便。所以,自然界许多动物的腐肉、粪便都可以是鲶鱼的食物。虽然具备吃排泄物的能力,但不代表它们喜欢吃,水域污染太严重的话,鲶鱼也容易生病甚至死亡。
其实,动物粪便本身就是一种无毒且廉价的天然肥料,粪便为水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了大量的营养物质。
大自然本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因为鲶鱼是一种杂食性动物,什么都吃,所以它的生命力很顽强,包括可以在污水中(飘满垃圾、粪便污水)生存。
图片来源 ***
原因二:吃腐食
鲶鱼的视力比较差,眼睛很小,嗅觉和触觉发达,它的触须对于它捕食其他鱼类起到辅助作用,食量很大,各种小鱼小虾以及腐食都是它们的食物。
食腐是人们觉得鲶鱼肮脏的一个原因,其实不管是肉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还是杂食性鱼类都会食腐。
这是鱼类的天性,自然水域内并没有多少食物供鱼类使用,碰到什么吃什么,不挑食才能生活更好。
不管什么食性的鱼类都会吃腐食,即便是号称水中「软黄金」的鳗鱼,也是食腐。
图片来源 ***
原因三:生长环境
很多人看到上面说,鲶鱼吃腐食、粪便的时候,就已经感觉鲶鱼很脏了。再加上污水的生长环境,大家只会觉得它更脏!
虽然,鲶鱼有可能生活在比较脏的污水、浑水、臭水、垃圾水之中,但是它并不喜欢太恶劣的环境。若生活的环境污染太重,会影响鲶鱼的正常繁殖和健康生长,甚至撑不了多长时间就会中毒而亡了。
其实,能够在污水中生存的鱼类很多,不仅仅是鲶鱼,鲶鱼只是忍受能力较为强大罢了。(这也体现出鲶鱼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原因四:长相不讨喜
鲶鱼长相「丑陋」,浑身粘液,主观上人们更容易和「恐怖」、「恶心」挂钩。「无鳞鱼」或一些细鳞鱼常见身体更多的粘液,其实那只是保护液。
不只是鲶鱼,像鳝鱼、泥鳅,这些也是没有鳞片的鱼,而体表分泌的粘液对它们来说很重要。因为这些鱼类身上的鳞片已经退化,为了保护直接暴露在外的皮肤,只能靠这些粘液。
除此之外,有了粘液,鱼的皮肤就可以不透水,这对维持鱼体内渗透压的恒定有好处。尤其是鲶鱼,身上有黏液,就能使它适应水中盐液浓度的变化,还可以减少水的摩擦阻力,提高运动能力;清除附着在鱼体的细菌和污物等。
同时,体表滑溜容易逃脱敌害。所以,这粘液对鲶鱼的生活及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
原因五:不了解品种
埃及塘鲺鱼和鲶鱼属于同一科的鱼类,生长环境和习性相同,但是塘鲺鱼生长很快,在养殖过程中,当年就能够达到2公斤以上。
不经常吃鲶鱼,或者不了解鲶鱼的人,很容易把鲶鱼和埃及塘鲺鱼搞混,造成提到鲶鱼就敬而远之,因为埃及塘鲺鱼的名声太差。
其实,分辨鲶鱼和埃及塘鲺鱼很简单,可以通过土鲶的胡须数量来判断它的身份,土鲶有两根胡须,塘鲺有八根胡须,这是非常容易区分的。
图片来源于 ***
另外埃及塘鲺鱼的外观,颜色和本土鲶鱼相差很大,本土鲶鱼的色泽为偏黄色,土黄色,这些鲶鱼的价格并不低。
黄河鲶鱼,图片来源于 ***
有些人觉得只要是鲶鱼,就是埃及塘鲺鱼,自己并不能分清楚,也容易造成对于鲶鱼的误解加深。
02
鲶鱼有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鲶鱼这种杂食性动物,处于食物链比较高的地方,的确更容易富集一些有害物质。但这并不是鲶鱼独有的问题,这是所有大型动物都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食物链的必然结果。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大部分正规养殖、正规水体中的鲶鱼并不存在重金属超标等安全问题,还是可以放心食用的。我们现在吃的鲶鱼大部分也都是人工养殖的。
人工养殖时为了鲶鱼长得更好,对水质和饲料的要求也更高,通常水质都很好,用的饲料也会用比粪便好得多。
鲶鱼不知道生存了多少年,但可以肯定的是,比人类生存的年限高多了,任何物种的生存繁衍,都有它的道理,不是我们觉得它“脏”就是“脏”。
为什么说它脏?因为我们把环境搞脏了,它才会脏,想要让它干净,就要多保护我们的环境。
(高质量生活家)
中国海鲜地图,且吃且珍惜!在巨大的争议声中,日本 *** 于8月24日启动福岛核事故污染水排海。
大海是流动的,也是地球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随着核污染水的持续排放,全球范围内的许多民众与学者等多方人士,都发出了持续性地反对和 *** ,也对污染问题产生了持续性的担忧。
8月24日下午,中国海关总署宣布,即日起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含食用水生动物)进口。
同时,对大海的排放也引发了大家对海产品安全的普遍担忧。还能安心吃海鲜吗?
这个问题,在2021年就已有学者做过专门的模拟与研究。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工程研究院张建民院士、胡振中副教授团队对福岛核污染水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模拟实验。
模拟结果中稍微让人放心的结果,是污染扩散至我国沿岸海域,暂时可能还不会那么快——由于赤道洋流等的作用,放射性物质会先沿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扩散,同时也会通过澳大利亚北部海域向印度洋转移。至于污染物到达中国沿岸,可能最快要240天。
对核污染水扩散速度和影响的模拟效果图。
要准确判断和预测核污染物的输运及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程度,还需要进行长期跟踪监测与评价。对于福岛核污水排放的监控与 *** ,也将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焦点。
不管怎么说,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今年开海季,可能是最后一个不用担心福岛核污染的海鲜季了。
海鲜,是大海给予我们的美好馈赠。其实在中国,不管是海鲜的丰富程度,以及分布领域和对饮食的广泛影响,其实都比我们印象中要深。在这样的特殊节点上,借由这篇“中国海鲜地图”,也从这样的视角,来回顾海洋之于我们的重要性。
福建开海的壮观场面。 摄影/城市穿梭客
橘生淮南:南北方的海也不一样?
提到海鲜,很多人会想到南方,甚至有人只知南而不知北。实际上,国人的海鲜狂欢,并非只属于南方,北方的沿海地区实力同样雄厚,北方海鲜也毫不逊色。从辽宁丹东,到广西防城港,约1.8万公里的陆地海岸线从北延伸至南。
从北到南,我国的沿海地区差异很大。 制图/神秘海豹
2021年,我国海鲜产量3200多万吨,占世界海产的近1/3。南北联手,共同打造了我国海产大国的地位。
然而,细细看来,南北海鲜其实也有差别,从品种到吃法都各有特色。海鲜在南北的不同,反映的是南北方在自然环境与人文风俗等方面的不同。
在烟台码头,到处都是丰收的海鲜和渔民忙碌的身影。 摄影/刘卫芳
地分南北,海亦分南北。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决定了南北方的海洋环境不同。
冬季的大连海面被冰“封印”。
从北到南,我国的四大海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无缝衔接,成为我国海鲜的广阔产地。当生活在渤海湾边的辽宁人民烧着暖气吃冰棍儿时,南海上的海南岛还沉浸在夏天的炎热里。南北的气温差别,直接影响着海水温度的不同。
南方的海水温度偏高、温差小,因此海鲜在南方海域的生长与繁殖速度更快,正如大米在东北一年一熟,在广东却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因此,南方海鲜汇集出海的丰盛,北方海鲜则更加浓缩了海的鲜甜。
福建鉴江湾渔排。 摄影/李艺爽
海域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南北方海鲜产业的各自发展。北方更加依赖人工养殖,在海上“种”出了一个个海鲜大市,我国“海鲜养殖之一城”青岛,与“海鲜产量之一城”威海,均位于北方。而南方则以海洋捕捞为主,在我国四大海域中,东海的海洋捕捞总产量占比更大,传统的海鲜大省福建、广东一直是南方海鲜大佬。
从海鲜产量上看,北方出“尖子生”, 南方则强者众多。 制图/九阳
因此,南北方可谓各有所长,平分秋色。善于耕种的山东人,在黄海开拓出一片片海洋牧场,自带风力与光伏发电机的巨型养殖平台,与驰骋在东海深处的一艘艘渔船交相辉映。
山东烟台渤海深处的巨型养殖平台——“经海一号”网箱。
然而,南北联动不止于此。在严寒的冬季,山东人将自家的鲍鱼送往福建海域过冬,由此开创的“北鲍南养”,体现了北方人克服自身环境“短板”的智慧。
在南方成功“越冬”的鲍鱼回迁山东。
南方人则更懂得“扬长”,常以天然取胜。比如,福建东山岛作为国内唯一没有大型工业码头的渔岛,同时也因海底礁石泥沙广布,吸引了无数野生海洋生物生息繁衍,以至于 *** 的福建海鲜,往往都打着“正宗东山海鲜”的招牌。
除此之外,南北方在降水、河流等因素上的不同,也带来海水盐度、养料等方面的差别。因此有人说南方海鲜肉质更筋道,也有人说北方海鲜肉质更紧致,究竟哪里海鲜更好,常常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
拥有良好生态的福建东山岛。 摄影/赵高翔
北方海鲜豪横又质朴
南方海鲜丰盛又精细!
从物产品类的角度来看,南北方海鲜同样各具优势。以盛产高端品类海鲜著称的北方,在质朴中透露出一股豪横,而品类更加丰富、又常以一些奇特海鲜刷新北方人认知的南方,则体现了大海的丰盛与精细。
满载的海鲜,展现着大海的丰盛。 摄影/城市穿梭客
说起海参、海肠这些曾经贵到吃不起的海鲜,首先想到的便是大连、烟台这样的北方城市。渤海湾独特的海域环境,为大连海参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空间,让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产量上,大连海参以5万多吨的年产,占据全国海参产量的40%。
说起海参,很多人首先想到大连。
低调的北方沿海城市烟台,则因海肠而名气大涨。烟台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浮游生物,为海肠提供了良好的繁衍地。在这个海鲜季,烟台人在海边“围堵”海肠的热情,引发了一场 *** 好奇:烟台的海肠究竟有多香?作为小众海鲜里的新晋“贵族”,海肠也因此在一众海鲜中成功出圈。
烟台开发区,人们正在捕捞海肠。 摄影/陈飞
除了这些“海鲜贵族”,北方的小海鲜也值得称道,体现了北方海鲜质朴的一面。比如,在以贝类海产为主的丹东东港,黄蚬子可以说无处不在;而更低调的北方沿海省份河北省,则贡献了全国70%的海湾扇贝。
相比之下,南方的海鲜物产显得更加丰富、多样,鱼、虾、蟹、贝应有尽有。置身于南方海鲜市场,常常让人眼花缭乱,多的是叫不上名字的海鲜。
图1: 福州早市上的海鲜。摄影/城市穿梭客 图2: 烟台文化路海鲜市场。摄影/陈飞
在福建东山岛,常见的野生海鲜便不下百种,小石斑鱼、黄翅鱼、大管、小管、石翁鱼……每一个身临东山岛的人,都不愿错过其中的任何一味。在一城一地就能尝遍大海的精细,这让许多南方沿海城市自带优越感。
以捕捞为主的南方沿海城市,努力地将大海深处的各种物产运往陆地,再加上南方海岛众多,利于许多小众海鲜品类的生长。望潮、沙蒜、土笋冻……这些令北方人摸不着头脑的冷门海鲜,却是南方沿海人的心头爱。
生蚝在南北方都受到追捧。 供图/图虫创意
当然,除了差异,南北海鲜更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乳山生蚝与湛江生蚝、山东鲍鱼与福建鲍鱼,一南一北都值得称道。因此,在我国海鲜江湖,南与北各有各的美。
味分南北:到底哪里的海鲜更好吃?
哪里的海鲜好吃,考验的更是各地海鲜的不同吃法。
福建东山岛的渔民,把海鲜晒干留存。 摄影/李艺爽
清蒸是各地无师自通的吃法;爆炒、烧烤则是街边江湖的处理方式;生腌则是那些把海鲜爱到灵魂里的吃客的统一偏好,这种魔性吃法从广东流行到丹东。然而,在吃海鲜这件事上,南北各自的十八般武艺也有不同的招式。说起很多经典的海鲜美食,也是自带地方特色的。
丰富的烹饪方式。 图1: 沈阳铁板烤鱿鱼; 图2: 海蛎煎。摄影/杨天鑫
豪横的海鲜搭配碳水,体现了北方人的饮食哲学。胶东人的海肠捞饭,有一种低调的奢华;鲍鱼炖土豆,瞬间抬高了土豆的身价;北方人不管什么节日都要吃的饺子,更是想方设法地调入海鲜做馅。不管是东北的虾水饺,还是秦皇岛的海鲜蒸饺,在当地都小有名气,然而都不及山东的鲅鱼水饺出圈。
一只鲅鱼水饺,足以喂饱半个山东。细嫩、洁白的鲅鱼肉,混合肥肉与翠绿的韭菜,海鲜的甜、肥肉的香浑然一体,让鲅鱼水饺汁水四溢,轻轻松松就能干掉一盘。
图1: 海肠包子。摄影/孙茂俊 图2: 鲅鱼饺子。摄影/刘卫芳
相比之下,南方人的海鲜美食,更有本味之鲜。酱油水海鲜,是闽南人的经典吃法;生炊,则是属于潮汕人的清蒸味道;浙江的红膏炝蟹,将海的味道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我国菜系中,江浙菜、闽菜、粤菜,均以烹饪海鲜见长。
南方人对海鲜的爱,还体现在南方海鲜美食江湖里涌现的许多“奇葩”美味,比如闽南人钟爱的血蚶、土笋冻,广西北海的干炸沙虫,这些令外地人望而生畏的食物,却是本地人的乡愁。
图1-3: 土笋冻;血钳;醉虾。 摄影/李艺爽
无论是南方的生猛海鲜夜市,还是北方的海鲜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在核污染水排放后都有人开始担心,“海鲜还能吃吗?”
就目前人们所关心的餐桌上的“海鲜问题”,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研究员魏方欣认为,民众既要保持警惕,也不必过度担忧,“只要是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的海鲜,基本都符合国家检测标准,可以放心食用。”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1年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后,中国已经对日本进口食品出台较为严格的检测标准。2012年至今,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已纳入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畴。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科学院教授王悠认为,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海产品是否能食用、如何食用,后续将有更多专业的数据监测与研究。或许目前对于中国海鲜,我们还是可以先不用太过恐慌。
今年,沿海各省市已经相继开渔。在各地迎来海鲜大丰收的季节里,且吃且珍惜吧!
威海的海鲜,清蒸一下就好吃。 图/视觉中国
文丨董大
图片编辑 | 鲸鱼
制图 | 神秘海豹、九阳
地图审核 | 程远
设计 | 九阳
头图 | 欧阳泓略
封图 | 视觉中国
未标注的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啥鱼啊,在水里练憋气生活在水下的鱼似乎没什么憋气的理由,就像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正常情况下都是在一呼一吸,只有下水,或者进行某种训练,又或者无聊的时候才有可能会憋气。毕竟哺乳动物可不能自如地在水下呼吸,少了氧气,是活不下去的。
但有一种鱼真的会在水底憋气,难道它也是因为无聊才这么做吗?
不爱游泳,但爱憋气
这种鱼叫单棘躄鱼(Chaunax),是一种深海鱼,分布于日本以及中国南海、东海等海域,栖息深度为500—1985米。它们有的长得有点丑,比如下面这条。因为和蟾蜍有几分相似,所以它又被称为海蟾蜍。
Chaunax suttkusi,一种单棘躄鱼(图片来源:Wikipedia)
你看它,是不是和顶着“小灯笼”的鮟鱇有点像?这是因为它们确实有亲戚关系,单棘躄鱼这一科下的鱼都属于鮟鱇目。
红眼鱼 Chaunax pictus,一种单棘躄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在水底的时候,单棘躄鱼不像其他的鱼会游个不停,而是会一直待在那里,稳如泰山,好去埋伏偷袭那些路过的小鱼。
即便是动了起来,单棘躄鱼大部分时间也都依靠胸鳍骨盆鳍在水底爬行。它不太喜欢游泳,所以游得慢吞吞的。虽然偶有科学家观察到一些单棘躄鱼在逃跑时能够快速地游泳,但它们似乎很快就会疲劳,游一会儿就游不动了。
正在水底爬行的单棘躄鱼(图片来源:shorefishes)
根据单棘躄鱼“安稳”的生活习性,以及它们栖息的海底环境寒冷,资源匮乏,科学家们推断,单棘躄鱼新陈代谢的水平并不高。
众里寻鱼千百度,那鱼全在视频处
那科学家们是怎么知道这种鱼会憋气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家们是不会随便抓一条单棘躄鱼上来进行研究的。这是因为,这种鱼本身就很难观察到,想抓一条上来并不简单。另外,野生动物肯定不能想抓就抓,它们是受法规保护的。
所以,只能观察了。科学家们找来了过往遥控潜水器ROV拍到的单棘躄鱼视频,逐帧分析它们的呼吸动作,也就是它们的鳃腔体积变化。总共找来了10个视频,视频里有4个单棘躄鱼物种。
视频中的4种单棘躄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通过观察视频,科学家们发现,这4种单棘躄鱼都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圆鼓鼓的、体积完全不变的状态,也就是憋气状态。不过它们的憋气时间不等,在数十秒到数百秒之间。其中时间最长的要数印度洋桨躄鱼(Chaunacops coloratus),它的憋气时间可以长达245秒。
下图中的印度洋桨躄鱼在憋完气之后,通过不断进行缓慢呼气,在大约7个呼吸周期后,才慢慢把自己的体积变小,最终减少了约29%的体积。
印度洋桨躄鱼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不同于印度洋桨躄鱼,另一种看起来稍微丑一点的红眼鱼(Chaunax pictus)则在不到3个呼吸周期中就把气全部呼出了,体积减少了20%左右。视频中的这只红眼鱼几乎就没动过,一直趴在岩石上。
红眼鱼的体积随时间变化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拿捏呼吸!否则真会有生命危险
找到了单棘躄鱼憋气的证据,可另一个疑问又出现了——为什么这些单棘躄鱼要憋气呢?
1879年,科学家希尔根多夫(Hilgendorf)对单棘躄鱼的生活习性做了调查,发现单棘躄鱼可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吃任何东西。根据希尔根多夫的研究,在这些鱼的一生中,吃不到东西是一种常态,因此它们基本上不挑食,只要有能一口吞下的猎物靠近,它们就会进行吞食,它们的菜单是高度多样化的。可以说,单棘躄鱼是典型的守株待兔型猎人。
在憋气过程中,海水充满了单棘躄鱼的鳃室。它们通过极低的频率(0.03-0.004Hz)缓慢地呼气,即便是在游动,呼吸频率相比于不动状态也没有高多少。保持低频的呼吸甚至憋气,可以让它们消耗的能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一种单棘躄鱼趴在海底(图片来源:NOAA)
这也是单棘躄鱼需要憋气的原因,它们得节省些能量来用,呼气太快,真有可能会被饿死。
除了节省能量外,科学家们推测,单棘躄鱼憋气还有另一个好处:有助于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不管是什么鱼,在它的身体两侧都有侧线,这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重要感受器官,如果没有侧线,它们就难以在水中生存。而频繁的呼吸则有可能增加对周围水体的扰动,进而影响到侧线对捕食者或猎物的感知。
单棘躄鱼生活在光线较弱的大陆坡底部,它们主要依靠侧线来感知水体的振动,进而感知水下的一切,所以高度敏感的侧线系统对于单棘躄鱼这类深海鱼来说,尤为重要。
趴着的红眼鱼(图片来源:NOAA)
为了维持一个高敏感度的感知系统,单棘躄鱼就需要减少游动,减少呼吸频率,这也是它们憋气的理由之一。
当然,憋气的另一原因还可能是它们想通过憋气让自己的体积增大,像河豚那样看起来更加难以被捕食,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2>。
河豚,同样“气鼓鼓”的我也会憋气吗?
说到这,你有可能会好奇,那为什么不说河豚也会憋气呢?
对于河豚来说,把自己弄得圆鼓鼓压根不靠憋气,而是通过把水吞到胃里让自己膨胀。到了岸上的河豚,就会yue啊yue啊,把水给全吐了。
“喝多了”的河豚(图片来源:Veer图库)
在2014年,有科学家专门对河豚进行了研究。他们把河豚放入透明的水箱中,观测其呼吸状况。他们先用一根管子戳河豚,模拟捕食者的攻击。像预期一样,河豚鱼会马上膨胀,并且其呼吸量在膨胀过程中增加了近5倍。
也就是说,河豚膨胀不仅没有憋气,反而在喘气。不仅如此,科学家们还发现,实验中的这些河豚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恢复到静息状态下的呼吸频率。
所以,虽然单棘躄鱼和河豚都会变大,但单棘躄鱼是真的会憋气,而河豚只是“喝多了”。
结语
鱼也需要在水下憋气,或许这听起来很荒谬,但对单棘躄鱼而言,憋气是它们赖以生存的看家本领。
不论是天空、草地,还是海洋,大自然本身就是一个奉行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法则的舞台。为了长久生存下去,鱼儿也要学会憋气……生物的奇妙之处是我们远远无法无法想象的,正是在探索与了解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才能逐渐明白每个生命的独特意义。
参考文献
<1> Long, Nicholas P.; Farina, Stacy C. (2019). Enormous gill chambers of deep‐sea coffinfishes (Lophiiformes: Chaunacidae) support unique ventilatory specialisations such as breath holding and extreme inflation. Journal of Fish Biology, jfb.14003–. doi:10.1111/jfb.14003 .
<2> McGee, G. E.; Clark, T. D. (2014). All puffed out: do pufferfish hold their breath while inflated?. Biology Letters, 10(12), 20140823–20140823. doi:10.1098/r *** l.2014.0823 .
作者:苏澄宇(科普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