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年)重阳日郡中涵辉楼宴席上为黄州知州徐君猷而作。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注释: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lín)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sōu)飕。破帽多情却恋头。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水痕收:指水位降低。浅碧:水浅而绿。鳞鳞:形容水波如鱼鳞一般。
佳节若为酬(chóu)。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若为酬:怎样应付过去。尊:同“樽”,酒杯。休休:不要,此处意思是不要再提往事。
苏轼的主要作品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赠刘景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醉翁操·琅然、沁(qìn)园春·情若连环、江城子·江景、少年游·润州作、鹊桥仙·七夕、西江月·平山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满庭芳·蜗角虚名、东坡、满庭芳·归去来兮、行香子·述怀、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浣溪沙·端午、石钟山记、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念奴娇·中秋、前赤壁赋、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临江仙·夜到扬州席上作等。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由<小孩子点读>APP - 小学家庭辅导专家,独家原创整理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鹧鸪天·秋风瑟瑟入夜寒秋风瑟瑟入夜寒。
一盏冰轮半空悬。
千里相思梦难圆,
白驹过隙花发见。
细袅袅,玉纤纤。
青山绿水碧云闲。
牵手相随逍遥仙,
比翼双飞颉颃伴。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代表作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等。)
【宋】苏轼
SU Shi(1037-1101), styled Looker and Seer, East Slope Buddhist and Iron Crown Wordist by literary names, known as East Slope Su and Immortal Su. The poet, a native of Mt. Mei, Meizhou (present-day Mt. Mei, Sichuan Province), was a litterateur and calligraphe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was honored as one of the “Eight Great Litterateur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is works include Seven Volumes by East Slope and East Slope’s Commentary onI Ching.(彭雅卓译)
Composed at My Dwelling of Sedate Wisdom Fane in Huangzhou
By SU Shi
Tr. ZHAO Yanchun
The crescent o’er the parasol tree,
The night deep, now calm they can be.
Lo, the solitary soul comes and goes
Like the shadow of a wild goose.
He turns around now with a start;
No one knows how he feels, so *** art.
All cold twigs looked thru, nowhere will he rest;
The chill lonely shoal is his best.
黄州,如果没有那一场以杀死歌声为快的文字狱,苏轼这个旷世奇才,恐怕不一定会来到这里。
然而,历史不接受假设,苏轼不仅来过,还和这座城共度荣辱,相依相伴。他在这里躬耕东坡,自建房屋,给自己安了家,过起了幽居生活。
一个夏日的雨后,空气清新,苏轼出来散步,只见远处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他的墙院周围,充满了诗情画意。苏轼略一沉吟,一首《鹧鸪天》就问世了: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是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双调五十五字。
词的上片写景。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靠近院落,有一池塘,池边长着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令人烦躁不安。
这里连用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随着镜头的推移,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特别的农村小景。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苏轼真是一个妙手的大画家,一下笔就浓彩重抹,勾画远景有山林,近景有竹墙,仰望有“翻空白鸟”,俯瞰有“照水红蕖”,听觉有“乱蝉”,嗅觉有“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特别立体,如同诗中有画一般。
下阙写散步。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这是苏轼自我形象的真实写照。
他这是这个手拄藜杖缓步游赏的闲居者,在黄州过着看似逍遥自在、实际内心满是空虚的岁月。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大展才能,却只能困在这里。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着大把的时光,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字句中隐藏着苏轼无限的感慨:
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我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体贴人意,为我降下这及时雨啊!
“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实际上,这里传达的是苏轼被贬黄州后,自己无所事事、消磨时光的无奈和失落,细细品味,言语中满是自嘲的辛酸,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渐渐清晰了。
让我们再来欣赏词中的诗情画意吧:
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
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
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
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
映照在水面的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
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
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雨,
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作者:钱念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辛弃疾的词在宋代词坛和整个中国词史上均堪称高峰。他的名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几乎为各种诗词选本所青睐,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该词写作者抗金复国抱负不得施展,借登临观览之际,抒发壮志难酬、英雄失意之悲愤: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词的末句“红巾翠袖”四字,几乎所有注解和诠释都围绕“女子”展开。胡云翼选注的《宋词选》说:“红巾翠袖,少女的装束,借指歌女”(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0页)。俞平伯选编的《唐宋词选释》说:“红巾翠袖,装饰,以代美女”(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5页)。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说:“红巾翠袖,指服用此种巾袖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737页)。夏承焘、吴无闻在《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中说:“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2页)。夏承焘、游止水在《辛弃疾》一书中则直接将词的末句翻译为:“在这种心情下,谁去唤红巾翠袖的女子,给我揩干忧国的热泪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0页)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是收录辛词较全的权威注本,但对“红巾翠袖”却略而未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34页),可能以为此四字指年轻女子其意自明,无须加注赘述。
上述种种笺注解读或未注而取字面意义,均缘文求义或因文生义,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不过,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往往“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常常于字面直指的含义之外,还包含并潜藏着代指的或象征的意蕴,而且后者可能是作者更想表达或者说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辛弃疾此词的“红巾翠袖”,除表面直指陪酒演唱歌女或年轻貌美女子的意义之外,也有代指和寓含抗金武装收复北方沦陷山河的意旨。这一点,只要考察“红巾翠袖”在当时的特定含义并厘清全词内在意脉,便可了然。
词作开篇写作者登上建康(今南京)赏心亭所见清秋千里、浩渺无际的长江壮阔景色。接着“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写词人眺望对岸江北沦陷区蜿蜒起伏的远山,犹如佳人头上插戴的玉簪和梳起的螺旋形发髻般美丽,却一个个仿佛献愁供恨,引起词人对丧失故土的忧愁和愤慨。这清楚表明,词人开始就设置一个意象,即以美女装束“玉簪螺髻”的形状和色彩,象征和指代长江北岸沦陷区的大好河山。然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一连串典型的画面和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词人矢志报国,收复失土,却屡遭冷遇,请缨无路的怅然和义愤,直至最后发出“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诘问与悲叹。正如上片“玉簪螺髻”借女子头饰打扮,比拟北方沦陷大好河山一样,下片的“红巾翠袖”与其具有互文关系,也并非简单以女人装束形容年轻艳丽女子,而是一语双关,另有其特指丰厚内涵。
辛弃疾此词所用“玉簪螺髻”、“红巾翠袖”,皆继承诗词比兴传统,颇有渊源和由来。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周邦彦《西河·金陵》词:“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张孝祥《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等,可谓都是辛词“玉簪螺髻”的前车之辙。至于“红巾翠袖”,如王勃《落花落》:“罗袂红巾复往还”,苏轼《贺新郎》:“石榴半吐红巾蹙”,以及白居易《湖上招客送春泛舟》:“排比管弦行翠袖”,欧阳修《浣溪沙》:“翠袖娇鬟舞石州”,毛滂《菩萨蛮》:“金钗翠袖勤留客”等,都是在女子装束或女子的意义上使用“红巾”和“翠袖”概念。
不过,“红巾”一词在北宋末年至南宋时期,内涵又有新的变化,即有时也特指抗金义军等武装组织,这在当时诗词创作中留下清晰的印痕。如邓肃《送李状元还朝》:“红巾十万今已无,致此红巾本何如。拨乱傥知原始末,制梃自可鞭匈奴”;赵蕃《除夕古体三十韵》:“江湖多红巾,乡关断消息。曼声一长哀,山石为我裂”;刘子翚《喻俗》其一:“东家红巾郎,长大好身手。荒荒战场中,头白骨先朽”;洪咨夔《送范漕赴召》:“急符唤出雅州丁,刀染红巾血雨腥”,等等。其“红巾”显然并非指女子或女子装束,而是指抗金义军等武装力量。
公元1127年,女真族金军野蛮攻占开封等北方领土后,激起华北及中原地区人民的武装反抗,他们因以头包红巾为标志而被称为“红巾军”。太行山南段泽潞一带红巾军在建炎元年就亮出旗号,应者云集,多达十数万之众,曾攻破金朝左副元帅粘罕的大寨,几乎将其军队全部剿灭,可见威力和影响之大。其他如河南、淮北等地也多有义军揭竿而起,红巾军实际上成为当时民间抗金义军的通称。(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下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2页;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卷上册“两河、两淮抗金义军与‘兵匪合一’的‘游寇’”部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1—324页)南宋诗词里的“红巾”,有些就特指红巾军,是对其抗金活动的反映和表现。
不只“红巾”另有特定内涵,“翠袖”也远非专指女子或女子装束。仅就北宋末期和南宋前期的诗词而言,以“翠袖”形容梅花、荷花、水仙、芭蕉者有之,如孙觌《梅二首》其一:“北风剪水玉花飞,翠袖凌寒不自持”;项安世《晚荷》:“僛僛翠袖舞寒塘,无复当时婉婉妆”;朱熹《用子服韵谢水仙花》:“水中仙子来何处,翠袖黄冠白玉英”;王洋《和陈长卿赋芭蕉》:“长恐天寒凭日暮,不将翠袖染缁尘。世间荷叶并蕉叶,不与红芳竞占春”。以“翠袖”形容木芙蓉、毛竹、湖畔绿植者也有之,如薛季宣《拒霜花》:“蘸染木芙蓉,深红间浅红。锦笼烘夕照,翠袖揖秋风”;刘子翚《次韵原仲竹》:“禅心敲有韵,翠袖倚生香。不有冰霜劲,蒿莱到汝长”;喻良能《过东亭湖》:“篮舆诘旦过东亭,日出烟销十里平。翠袖舞风菰叶举,红妆照水藕花生”等。
与本文论题密切相关,以“翠袖”形容树木森林和山峦峰岳者,也并非鲜见。如葛胜仲《和少蕴石林谷草堂三首》其一:“宠辱循环厌宦情,盖头茅屋手亲营。清泉横道疑滋穴,翠袖围居似化城”;廖行之《和张王臣郊游韵三首》其一:“林杪危亭供宴坐,门前翠袖俨排衙”;张伯玉《蓬莱阁閒望写怀》:“地得东南重,山侔岳渎尊。平湖来万壑,翠袖列千门”;陈宓《题野亭》:“向晚风光分外新,野亭高处最撩人。绸缪翠袖分还合,委曲寒波去转亲”;吴儆《番阳道中》:“画楯朱甍绿霭中,华颠翠袖倚轻风。行人肠断古乌处,犹在云山东复东。”(此处“翠袖”,依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六年吴雷享刻吴儆《竹洲文集》本,明万历七年吴瀛刻《吴文肃公文集》本改为“翠岫”,实为误改,因为“翠袖”即比喻表达“翠岫”之意)
以上所举,无不突破和超越了“红巾”“翠袖”的通常字面意义,其作者如邓肃、赵蕃、刘子翚、洪咨夔、孙觌、项安世、朱熹、王洋、薛季宣、喻良能、葛胜仲、廖行之、张伯玉、陈宓、吴儆等,均是略早于辛弃疾或与其同时代的著名贤臣文士,其中如朱熹、吴儆等还与辛弃疾颇有交往和唱和。既然他们都曾在红巾义军和山岳峰峦等蕴涵上使用“红巾”“翠袖”词组,我们怎能望文生义,轻易断言辛词的“红巾翠袖”就是指年轻女子或歌女呢?
其实,辛弃疾年轻时就曾在山东参加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并以追斩义端、活捉叛徒张安国等豪举屡立奇功。他对当时声势浩大的红巾军不是听闻,而是亲历,是拥有“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符号~>,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经历的抗金英雄。认真体味辛弃疾此词的创作心态和思路情感,尤其是细品每一词句所表达的意蕴及全篇旨趣,“红巾”指抗金武装力量,“翠袖”喻北方沦陷江山,似为词作本身可有以至应有的题中之义。因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似也可直译为:谁能够唤取抗金武装收复失陷河山,揩干我忧国的热泪呢?
从全词表达的主旨来看,词人壮心豪迈,矢志收复故土,尽管受到偏安江左朝廷的冷落和排挤,却念兹在兹,初衷不改。他在词中倾诉:“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这是词人剖白炽热衷肠,自己既不愿像晋人张翰那样,贪图口腹享乐而弃官回乡忘怀国事;又以三国时许汜求田问舍,谋求私利为羞耻;怎堪岁月流逝,年华虚掷,平生夙愿无法实现,让人无限惆怅和悲凉。这样一位壮怀激烈的爱国志士,其忧患国难的“英雄泪”,唯有光复失地,金瓯无缺才能真正抚慰和擦干。只是抓住字面意思,将红巾翠袖的女子视为“揾英雄泪”的主体,似乎浅斟低唱、偎红倚翠就能抚平词人报国无门的痛楚与忧愤,这不仅是对辛弃疾忠贞爱国情怀和“豪爽尚气节”(《宋史·辛弃疾传》语)品格的漠视与小看,更与全词的意旨颇为游离或曰相去甚远,同时降低和弱化了辛词这篇代表作的思想内涵和品位格调。
书山漫步,时于不疑处有疑,略呈释疑所得,不知可否聊备一说。祈请方家指正!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25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词牌:鹧鸪天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
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此。鹧鸪,鸟名,形似母鸡,头如鹑,胸前有白圆点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纹。俗象其鸣声曰“行不得也哥哥”。此调为北宋初年新声,始词为夏竦所作。柳永词属正平调。此调仅此一体,无别体。北曲用作小令,或用于套曲。南曲列为“引子”,多用于传奇剧的结尾处。
定格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宋人填此调者,字句韵悉同。
定格
格律对照例词:《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中中中中中中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中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中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典范作品
【北宋】夏竦《鹧鸪天·镇日无心扫黛眉》
【北宋】柳永《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北宋】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北宋】晏几道《鹧鸪天·一醉醒来春又残》
【北宋】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北宋】晏几道《鹧鸪天·醉拍春衫惜旧香》
【北宋】晏几道《鹧鸪天·守得莲开结伴游》
【北宋】晏几道《鹧鸪天·小令尊前见玉箫》
【北宋】晏几道《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北宋】秦观《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北宋】黄庭坚《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北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北宋】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
【北宋】李清照《鹧鸪天·桂花》
【北宋】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
【南宋】陆游《鹧鸪天·家住苍烟落照间》
【南宋】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 译典
【宋】苏轼
选自教育部组织编写《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 上册》第3单元第9课,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By SU Shi
Tr. ZHAO Yanchun
The Long pours east,
Washing off
Top talents of all time.
The buttress west,
As is said,
Is Red Wall, where Zhou warred
Stripped stones thrown high,
Waves sweep the bank,
Furl miles of snow.
The vast vistas show
Heroes come and go.
Tracing back to that time,
When Zhou married Qiao,
He was in prime.
A fan in hand,
With all *** iles,
He wiped out his hard foes.
I roam here now;
God of Time should beam
To my gray hair.
Life is a dream.
Toast to the moon downstream.
《鹧鸪天》,词牌名,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代表作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等。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中仄中平仄仄平(韵)
当年拚却醉颜红。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舞低杨柳楼心月,中平中仄平平仄
歌尽桃花扇底风。中仄中平仄仄平(韵)
从别后,忆相逢,中仄仄,仄平平(韵)
几时魂梦与君同。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今宵剩把银釭照,中平中仄平平仄,
犹恐相逢是梦中。中仄中平仄仄平(韵)
?晏几道(1038一1110),北宋著名词人,北宋宰相晏殊第七子,是典型的官二代。苏轼是欧阳修学生,而欧阳修是晏殊的学生,苏轼虽比晏几道要长一岁,但名份上要叫其师叔,所以苏轼要见晏几道,还得看他心情,经常懒得见。
本词看似象七律,但音响效果与七律绝不相同。前三四句一般要求对仗,本词‘’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对仗极为工整,是著名的联句。五六句均为三字句,因而有流畅、响亮、谐美的艺术效果。
注:彩袖,一般泛指歌女。玉钟:指酒杯。扇底风,一作扇影风。银釭(gang1):银质的灯台,泛指灯。
苏轼《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红蕖(qu2),指荷花。杖藜,拐杖。
前几日寒风凛冽,一夜醒来,满树凇挂,寒蝉早已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鸟儿却在树枝上蹦来跳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遂邀好友去爬飞山看雾凇去,谁知天气好转,雾凇早已消尽,下山唯见古城在暮霭若隐若现,因此得了一首:
?昨夜寒风恣意刮,
醒来满树放梨花。
寒蛩瑟瑟藏丛底,
欢鸟喳喳闹杈桠。
观美景,看霜花,
轻裘慢步把山爬。
日高渐暖凇消尽,
唯见冬城隐暮纱。
?欢迎友友们也晒上新作,有评必复!
元好问是金、元时期最重要的文人之一,诗词文章,均有极大的成就,被誉为是“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元好问能诗善词,他的诗多咏叹时事,他的词,风格雄浑,意境开阔,有些更是无比苍凉悲壮,多反映当时那个时代的百姓生活和家国矛盾,元好问的词,可以说是金朝之一人。
元好问以《鹧鸪天》为词调的宫体词作品共有八首,但这八首宫体词,不像过去的宫体诗那样,倚红偎翠,而是以淡语写深情,风格清纯质朴,读来别有韵味,下面这首《鹧鸪天》便是他“宫体八首”中的之一首,主要描述别情。词曰:
鹧鸪天
元好问
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多情却被无情恼,今夜还如昨夜长。
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
首二句通过对比,描绘了一幅伤感的别离、怀人之情,“候馆灯昏雨送凉,小楼人静月侵床”,“候馆”是行人寄居的旅馆;“小楼”是女子居住的闺楼。旅馆的景象是昏灯冷雨,一片凄凉,小楼的景象是月静人孤,明月皎皎,更加衬托了这种孤寂的境况。一“昏”一“静”,尽显凄凉的氛围。
接着两句,词人直接借用了苏轼《蝶恋花》和贺铸《采桑子》的原句。苏轼在其名词《蝶恋花》中有“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名句,写笑声消失后,行人的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词人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贺铸在《采桑子》中有“今夜还如昨夜长”的名句,写爱人离开后的无奈之情,元好问在这里,将这两句直接取来,巧妙对仗,不露剪裁痕迹,多情的是人,无情的是景,离人之间,经受着相思的煎熬,以至于彻夜难眠,令人心痛。
下片开始,写富贵人家的环境,“金屋暖,玉炉香;春风都属富家郎”,富贵人家的屋子里,是温暖的而不是凄冷的,香炉中是香气而不是冷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富贵人家所有,词人想到富贵人家的男女可以厮守终日,而词中的离人男女却只能饱受分离之苦,这种强烈的对比,引人无限感叹!
结尾处,寓情于景,“西园何限相思树,辛苦梅花候海棠”,意思是说,词人将会像梅花一样,熬过寒冷的冬天,以便迎接海棠花开放的春天,但是,海棠开时,梅花也就凋落了,在这种等与失、希望与悲伤的交织中,结束全词,留给人无穷的余味。
总体来看,元好问的这首词,打破了柳永、晏几道等人写羁旅之时的套路,将所有的目光均集中在了眼前的景象中,虽然少了些曲折,但却因为单纯而显得更加真挚,全词朴素清新,构成了一种质朴纯洁的风格,有宋初小词的韵味,另外,末二句以景结情,语虽淡情却深,越品越有滋味。
中原诗林周末练笔第八期鹧鸪天牌:鹧鸪天。主题:立秋。韵依词林正韵。
前言:还是读读练练评评,希望对大家都有所裨益。主在读读练练,评评只是个人浅见,仅供参考,提高创作兴趣,真作不得准。——江南 2020 8 10日
鹧鸪天?立秋闻雨
阡陌采薇
是处绵延打叶声,和愁入住动孤城。
小窗唯有吾听雨,幽巷不知谁弄筝。
心落寂,曲回萦。徐徐拂袂更凉生。
望中惆怅经年别,一霎风旋碎角铃。
简评:全篇气脉顺畅,情景相生,足以动人。唯觉“和愁”“心落寂”后面还有个“惆怅”同义词稍多了点,前两个词若能换一个描写雨景会更疏朗好看。
鹧鸪天?立秋
素颜
暑热未邀兀自来,直教日日少情怀。
半蔫娇朵失灵气,几觅清风伫玉阶。
蝉语乱,节时猜,匆匆一叶落尘埃。
心知应是初凉到,今夜空调不再开。
简评:全篇布局得法,语言灵动,颇有词味。上片苦夏日暑热,下片折回立秋本意。“未”应 *** 仄,或另有谱。
鹧鸪天
江南可采莲
怕看金风送雁行,奈何早晚已微凉。
镜湖新瘦清波浅,堤柳初残落叶黄。
蝉语噪,客思长,枯荷捧出翠莲房。
人间节序从容换,莫对菱花叹鬓霜。
简评:这篇词句流畅华丽,以伤秋,时光迫人立意。首言伤秋来而凉意已来,过片顺着写,结以旷达自解。“怕”字语气略重,“客思”稍感无着落。
鹧鸪天?立秋
舍闲
读遍层林未见秋,蝉声却已透清愁。
云过村寨落烟雨,岚起青山添白头。
溪水静,小窗幽。一帘心事倚危楼。
先题叶上相思句,且待红时雁字收。
简评:这篇作者谋篇造句都显功力。上片言还是夏景,下片言立秋本意,结得新颖有味。
鹧鸪天 ? 立秋
王红玉
日减炎炎夜渐长,初秋滋味是清凉。开瓶陈酿舒胸意,写阙新词寄远方。 灯送亮,果流香,真情一片汇篇章。清风也起怜人意,时遣微微小入窗。
简评:这篇与前几篇相较,略显俗气。起与结特别喜欢。
鹧鸪天 ?早秋至祥龙谷
鸟鸣涧
欲向山中觅早凉,石溪九转九回肠。
绿藤悬壁如璎珞,湍涧飞流似玉珰。
高树下,野山旁。褰襟赤足又何妨。
不堪长夏三番苦,总有清风深谷藏。
简评:这篇纪游之作,生动形象。第二句石溪句应是远景,第四句湍涧句是近景。江流曲似九回肠,九回肠多喻愁肠,这里喻石溪或可斟;“野山”或有更好的词。“长夏三番苦”言三伏吗?稍欠精炼。
鹧鸪天·庚子立秋
朱萸
昨夜酒高不顾羞,醒来沥沥雨声稠。
庚年多难生民怨,上帝无情家国忧。
天下势,不回头。神州今日又逢秋。
任凭老虎狂飙浪,终被雄风一笑收。
简评:这篇忧国之作,结以慷慨。首句“不顾羞”似是作者自谦自己对家国的高谈阔论,含蓄得与全篇风格略显不符。下片稍嫌直露。
鹧鸪天 ?立秋
杜守江
一夜西风便不同,梧桐叶落太匆匆。
寒蝉归去应知处,大雁飞过未有踪。
新世界,老颜容,食桃承露乱忙中。
宝鸡鸣叫醒酣梦,月色澄明路自通。
简评:这篇豪放,有稼轩气概。
鹧鸪天
薰衣
半世情牵古渡头,江天一色又清秋。
当年未解离人恨,今日终成覆水愁。
波漾翠,柳垂柔。无忧鸥鹭绕兰舟。
渐行渐入虚空境,似雪芦花飞不休。
简评:这篇伤怀之作,当时秋别,今又秋临,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最喜结两句。
鹧鸪天?立秋逢四十七岁生日
饮者
日煜云空依旧炎,长林未退绿衣衫。夏花坼艳仍相斗,紫燕翻飞犹未还。 行坦荡,意翛然。秋宵又把老庚添。二毛莫对山川叹,一笑黄鸡啼晓间。
简评:立秋逢生日自贺,使人看到时光总是悄悄流逝。旷达处颇有东坡风范。
鹧鸪天?立秋感怀
陈冠军
节序轮回到立秋,霏霏泣雨总难休。
葱茏草木遮房舍,瓜果盈田不可收。
门户闭,市场忧,霸权恣意惹天仇。
古今庚子虽多难,自有龙舟搏激流。
简评:这篇也是忧国之作,结以慷慨。与婉约词风是另一风格,或可多拿稼轩词来作比较。
2. 鹧鸪天?庚子立秋
漓漓
隐隐青山尚未苍,蝉鸣林际二分凉。
一层秋雨惊梧叶,几树西风掠竹窗。
芦苇白,菊花黄,云中鸿雁又南翔。
人间最是难留住,镜里朱颜枝上香。
简评:这篇有点大众化,诗词应多具个体性。结两句漂亮。“青山”不用说也是“尚未苍”,稍欠精炼。第四西风句描述得稍有点过。
4. 鹧鸪天?庚子立秋
礁石
斗指西南岁半钟,雨摧昨夜落残红。
幽怀总是少秋月,笑口何妨多夏风。
蝉鸣后,雁初逢;星霜已换季不同。
虽言未暑余丝照,一点微凉寂寂中。
简评:这篇也是结两好看。前面略觉粗糙。
11. 鹧鸪天?庚子立秋
李秀芝
窗外潇潇心上忧,阴沉一夏雨难收。
家因水泡院墙倒,人盼灾消夜梦稠。
休叹气,莫摇头。金风就要爽神州。
浮云再厚终将散,自有晴晖映满楼。
简评:这篇前写庚子灾难,下片振起。通篇有直述之嫌。许是这类题材难以写好,故古来词多以婉约,情思婉转为主,就像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样的审美爱好。
14.鹧鸪天?立秋
李太水
季节替更方进秋,鸣蝉竞唱不含愁。
天消暑气云生雨,水润青川稼掩流。
依绿荫,望田畴,悠悠美景漾双眸。
只期十月金黄色,笑语新粮一并收。
简评:这篇情感爽朗,第三句,结两句都好看。唯内容稍嫌单薄,应注意增加厚度。“稼”应不是很高大,似不能“掩流”,可考虑“映流”或“稼”改树。下片“美景”或可点出实物来。
鹧鸪天?立秋
江南
酷暑方时便觉轻,秋风袅袅破坚城。
宾鸿万里归思动,垂柳千条憔悴生。
时易老,梦难成。天涯辗转若为情。
但将一点新凉意,来探天心皓月明。
鹧鸪天。早秋咏怀
江南
早晚尘音已觉清,檐间鸟雀少和鸣。
紫薇依旧开花满,红藕差能结子成。
蝉渐歇,雁初征。春来芳草亦多情。
从今欲学秋云淡,不向人间暴雨横。
两篇已作不评。
附几篇古人经典:
鹧鸪天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之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